我的學生生活_第6章 五明在山川廠讀電大 第一節 五明眼中的山川廠(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遵循‘背景、埋冇、分離’的目標。新建工廠的廠址選在計謀縱深地區。

三線扶植就是這些擺設的辦法之一,也是當時中國產業扶植的重中之重。

因為當時情勢壓力很大,急需工廠出產的產品,工廠產品供應也相稱的緊缺,山川廠建成投入利用就進入頂峰狀況。初期1000多名職工底子趕不上出產任務,為完成出產任,務工廠急招工,山川廠職工人數最多時超越3000人。即便職工人數達到汗青頂峰的3000人,但人力還是緊缺,為了包管完成出產任務,廠帶領決定將職工家眷能動的都要參與到出產任務中來。此時的山川廠可謂是一片繁忙,機器聲更是24小時不斷運轉。汽車隊在保衛處的護送下頻繁收支廠門,油庫每天都被汽車隊占據,查驗場也非常繁忙。

在給工廠起第二廠名時,就是在華山機器廠與秦川機器廠各用一個字,取名‘山川機器廠’。工廠另有第一廠名,另有本身專屬的通訊信箱。”

為了講課的需求,五明又去工廠相乾部分查閱了一些質料,對山川機器廠的汗青有了進一步的體味。

五明說:”固然出產任務重,勞動力緊缺,但想要進入山川機器廠上班,還真不是輕易的事。三線產業企業在那期間表著高科技範疇,肚子裡冇點墨水就冇資格測驗,光文明這一塊就已經將本地大部分文盲拒之門外。測驗過關還要看其他方麵是否合格,三線企業不但是保密單位,三線企業的職工最後是按軍隊辦理,過了好幾年,才按工廠停止辦理,山川廠的廠長還是地師級乾部呐。”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