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國我當家_第一三六章 用人之道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接著,龐統前後又援引了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觀點和實例來證明,隻要國度實施輕徭薄稅等寬鬆的政策,同時國君要重視儉仆,不與民爭利,如許百姓才氣放心出產,社會纔會穩定,經濟才氣生長。群眾充足了,國度獲得的支出天然也多了。【ㄨ】結論便是:群眾的充足是國度獲得充沛財路的根本和包管,民富方能國強,國強必先民富。

世人不由驚奇交集,這劉墉不是不很同意嗎?如何聽龐同一說態度就竄改了,莫非已經被我們壓服了麼?

世人細細咀嚼著劉墉的說法,不由墮入深思。是啊,富民是強國之道,但是冇有國度的庇護,富民隻是空談,特彆是在烽火連天的亂世,這更是癡人說夢。諸葛亮等都駭怪於劉墉的高瞻遠矚,不由更是佩服。

“兄長說的是戰役吧?”說話是久不開口的諸葛亮。

劉墉彌補道:“為官擇人,惟纔是與,苟或鄙人,雖親不消;如其有才,雖仇不棄。”

劉墉拋出的這個先強國還是先富民的題目是幾千年來馳名的悖論,兩派爭辯不休,各執一詞,誰也說不平誰,隻聽一方彷彿都有事理,卻總感受又貧乏點甚麼。

有人還想再問,虞翻笑道:“關於用人之道,老夫深知太守心機。一會兒老夫為大師講授如何?崇如家有要事,我們還是放過他吧。”大師聞言哈哈大笑。

龐統淺笑著回禮道:“崇如兄客氣了。剛孔明便說了,‘治國必先富民’,龐統先援引《論語?顏淵》中的一篇,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敷,如之何?’……有若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敷?百姓不敷,君孰與足?’……”

劉墉搖點頭道:“我隻是說民貧必定國弱,卻冇說民富必然國強。”

世人都是會心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