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與劉景升有殺父之仇,積恨難消,此其一也;劉使君胸無弘願,傲慢自大,隻願守土自保,不肯屈膝與人,此其二也。”諸葛亮臉上暴露一絲憂愁,歎道,“劉景升年高體弱,恐怕光陰無多,膝下雖有劉琦、劉琮二子,卻都尷尬重擔,此其三也。”
劉墉笑道:“周大哥,不如你也加出來,彆離跟這二人比武如何?”
的確。一個養尊處優、身材孱羸的大族子怎敵得過身經百戰、孔武有力的大漢呢?劉墉點頭讚成,又問道:“孔明兄覺得曹、孫兩家誰會奪得荊州?”
劉墉更是驚奇,“孔明怎對鄙人如此瞭然?”
諸葛亮淺笑不語,用手指悄悄一點劉墉。
劉墉如夢方醒,訕訕一笑道:“孔明兄所言甚是。”
劉墉盯著那輿圖,思考著諸葛亮的話語,貳心中的迷惑總算是解開了。之前老是聽有人在爭辯說諸葛亮的隆中對不實在際,底子就不成能由蜀國來同一天下,實在這些人都曲解了諸葛亮的籌劃。這內裡實在有兩個決定的身分,一是必須是荊州、益州共同出兵;二是天下有變,要麼是戰亂災害,要麼是吏治敗北,使得民怨沸騰,這兩個前提是缺一不成的。可惜汗青上關羽粗心失了荊州,使得蜀漢王朝早早就落空了機遇。諸葛亮實在早知北伐不會勝利的,他六出岐山不過是擔當劉備的遺言,也是為了酬謝他的知遇之恩而勉強實施的,最後因勞累過分而病逝於五丈原。如果諸葛亮不出兵北伐,以他的才調,蜀國一定最早滅亡,這也是劉墉讀三國時替諸葛亮感喟的處所。不過鞠躬儘瘁,死而後已,的確是諸葛亮平生的寫照,也是先人對他頂禮膜拜的啟事。
諸葛亮搖點頭,又一陣淺笑,說道:“許田射獵時,曹把持馬超出天子的馬頭,此僭越之舉實乃大不敬之至。關將軍義憤難遏,伸手摘刀要殺曹操,以正國法,卻為劉皇叔所止。此一幕多人瞥見,隻是瞞著那曹操。崇如兄跟隨皇叔擺佈,又豈會至心幫手那曹操。”
諸葛亮仰天長歎一聲道:“可惜這兩處膏腴之地便要落入曹操、孫策之手,若如此,漢室答覆有望,天下百姓不幸啊。”
劉墉一陣猜疑,竟然另有人與劉備相稱,便問道:“敢問孔明兄此人是誰?劉墉是否曉得?”
隻聽劉墉又道:“玄德公雖蟄居於許都,我料遲早必脫困而出,以皇叔之尊登高一呼,必四海呼應。此事何必孔明兄煩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