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見劉墉呆呆地入迷,久久不說話,在他肩頭上悄悄一推,“崇如兄!”
“孫策與劉景升有殺父之仇,積恨難消,此其一也;劉使君胸無弘願,傲慢自大,隻願守土自保,不肯屈膝與人,此其二也。”諸葛亮臉上暴露一絲憂愁,歎道,“劉景升年高體弱,恐怕光陰無多,膝下雖有劉琦、劉琮二子,卻都尷尬重擔,此其三也。”
劉墉聽諸葛亮慷慨激昂、侃侃而談,心中更是敬佩,這孔明真是天賦,年紀雖輕看天下局勢便如胸中溝壑,清清楚楚、明顯白白。
劉墉吃了一驚。問道:“那又是為何?”
諸葛亮深深地看了劉墉一眼,答道:“本來有一小我選,便是劉備劉皇叔。玄德公本擁徐州之地,又是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思賢若渴,天下歸心。可現在卻被曹操幽閉於許都,部下有將無兵,雖是豪傑卻無用武之地。亮本已心灰意冷。現在卻覓得一人,較之劉備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墉搖點頭,帶著周倉尋機又進了高府。高管事早已籌辦安妥,連本身共四小我,每人一個幾案,一把算盤。
諸葛亮盯著劉墉看了一陣兒,微微一笑,卻不說話,端起杯子,品起茶來。劉墉被瞧得有些心中發毛,不知諸葛亮這是何意,也端起茶杯,假裝飲茶。
劉墉心悅誠服,又問道:“現在一來,那另有誰能與孫曹兩家共爭天下的?不會是劉璋、張魯之輩吧。”
諸葛亮仰天長歎一聲道:“可惜這兩處膏腴之地便要落入曹操、孫策之手,若如此,漢室答覆有望,天下百姓不幸啊。”
諸葛亮卻搖了點頭道:“那卻不必然。”
劉墉大驚道:“孔明兄說的是鄙人麼?劉墉才疏德薄,隻是戔戔一個參謀將軍,有職無權,缺兵少將,何德何能敢當此重擔,孔明兄切莫諷刺。”
劉墉如夢方醒,訕訕一笑道:“孔明兄所言甚是。”
諸葛亮看著劉墉淡淡一笑道:“崇如兄有功不居,有賞不受,與曹操若即若離,豈會是曹操親信?”
的確。一個養尊處優、身材孱羸的大族子怎敵得過身經百戰、孔武有力的大漢呢?劉墉點頭讚成,又問道:“孔明兄覺得曹、孫兩家誰會奪得荊州?”
劉墉盯著那輿圖,思考著諸葛亮的話語,貳心中的迷惑總算是解開了。之前老是聽有人在爭辯說諸葛亮的隆中對不實在際,底子就不成能由蜀國來同一天下,實在這些人都曲解了諸葛亮的籌劃。這內裡實在有兩個決定的身分,一是必須是荊州、益州共同出兵;二是天下有變,要麼是戰亂災害,要麼是吏治敗北,使得民怨沸騰,這兩個前提是缺一不成的。可惜汗青上關羽粗心失了荊州,使得蜀漢王朝早早就落空了機遇。諸葛亮實在早知北伐不會勝利的,他六出岐山不過是擔當劉備的遺言,也是為了酬謝他的知遇之恩而勉強實施的,最後因勞累過分而病逝於五丈原。如果諸葛亮不出兵北伐,以他的才調,蜀國一定最早滅亡,這也是劉墉讀三國時替諸葛亮感喟的處所。不過鞠躬儘瘁,死而後已,的確是諸葛亮平生的寫照,也是先人對他頂禮膜拜的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