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漢大丈夫,何愁無前路,既然已經走上這條路,那就必然要走到這條路的絕頂。童試、鄉試、會試、以及殿試,可謂過五關斬六將。
這一次,必然要過。
概因金陵城四周的州裡學子,縣試的時候是在金陵,府試的時候是在這裡,姑蘇州試的時候,還是在這裡,老先生所見的奇才從未少過。看了楊源的保舉信,又瞧著楊九年事不大,並冇有過量的驚奇。
如果不是一甲,或者二甲前十,彆說好差事,就連個差事都分派不到,又白白蹉跎三五年,等下一次的調配。
楊九瞧著趙湛和楊源的模樣,便感覺這二人並不像上一世史乘文獻,或者小說之類的書中記錄的當代的師生,反而更像朋友。
李先生揮了揮手,楊九內心的石頭算是落了下來。
畢竟楊源也還年青,不消焦急收徒,隻是這一次,楊源卻心急了,便忍不住先收下來再說。至於趙湛麼……他已經無能為力了。教了趙湛這麼多年,趙湛連個大字都不熟諳,這讓楊源的內心很受傷。
他初來這裡,未曾想過甚麼弘遠的誌向,但已經挑選科舉這條路,又碰到李先生和張卓如許的人,便曉得這世道如此。
李先生心中嗤之以鼻,就曉得這鄉野小童是對峙不下來的,他的目光向來不錯。不過一個鄉野小童,不來就不來吧。
不管如何,這個期間尊師重道,他雖未曾拜在李先生門下,隻旁聽了兩個月,李先生在名義上也算是他的半個教員,今後不管他走到哪一步,都脫不了李先生這小我。
說白了,縣學就是官家辦的,他這個教員是私家教員,插手科舉,特彆是對於豪門來講,走官家的門路,識人廣,人脈廣,對今後有好處。
楊源扯了扯嘴角,那裡不曉得趙湛心中所想,趙湛不就是想留著楊九,能多做些好吃的滿足口腹之慾麼!他無法的點頭。
楊九目光靈動,謝過老先生的講解。
也隻覺得楊源是先讓楊九看看縣試的氛圍,畢竟往年也有很多先生以為是可造之才的,便保舉來直接插手縣試。也就是為來歲正式插手縣試做籌辦罷了。
老先生見楊九穿著儉樸潔淨,又懂規矩,便忍不住提示道:“這一次你就隨便答題便可,不消在乎成績。等來歲你長了一歲,又學了很多知識,纔是真正的縣試。”
老先生的意義很明白,楊九本年會插手縣試。這是楊源在信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