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麵商人之強國夢_第二十三章 不算圓滿的高加索戰役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高加索山脈中段是高加索山主脈的高山區。這裡群山山嶽的均勻高度為3500―5000米。卡茲彆克峰、阿戴霍赫峰、阿依拉瑪峰、什哈拉蜂、厄爾布魯士峰及其他一些山嶽峰項長年積雪。高加索山脈西段―從浮士特峰到阿納伯市――群山高度逐步降落,最高為1838米(塞西峰),均勻高度不超越l000米。就高加索山脈西段諸山佈局而言,在這些山區裡,軍隊行動較輕易,不象東段中段山區那樣困難。

高加索地區地形多種多樣(大部是山地地形)。高加索山脈,東起阿普歇倫半島,西止庫斑河口,長1200―1300千米,南北寬16―180千米,構成高加索地區山係的根本。高加索山脹按其佈局辨彆,分為三段:高加索山脈東段―從阿普歇倫到卡茲彆克峰,長約100一500千米;高加索山脈中段―在卡茲彆克峰到厄爾布魯士峰之間,長約150―200千米,再次往西,就是高加索山脈西段。

高加索西攬黑海和地中海,氣通南歐、中歐、北非;東接裡海和鹹海,橫貫中亞腹心;它北托烏拉爾山,深切俄羅斯大地;南鎮伊朗、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雄視中東。周邊民族向來正視高加索,為爭奪高加索長年鏖兵不竭,就戰役的密度和烈度而言,高加索地區必然是天下之最。其地形由兩列東西走向的山脈構成。

是以高加索的交通狀況和地理等天然前提,決定了德軍打擊的首要戰役力向隻能為:東高加索方向和西高加索方向,由西北而東南橫高加索。從普羅赫拉德內依顛末古迭爾美斯、馬哈奇卡拉、捷爾賓特到巴庫的鐵路和公路是東高加索方向的軸線,沿黑海海岸上土阿樸謝、蘇呼米的鐵路和公路構成兩高加索方向的軸線。這兩個方向具有很大的戰役容量,個人軍和方麵軍都可行動。

本來的汗青軌跡,為了救濟墮入斯大林格勒包抄圈的第6個人軍,A個人軍群不竭“失血”:坦克第23師和黨衛軍“維金”摩托化師撤出戰役,到科捷耳尼科沃地區編入曼施坦因將軍的集群,去聲援斯大林格勒個人。為此,A個人軍群不但不能保持打擊,還需求收縮本身的防地,1942年12月23日將阿爾當、阿拉吉爾和迪果臘地區的軍隊撤至厄耳霍托沃、奇科拉一線預有籌辦的防備地區。

至此,德國“A”個人軍群本來打算先占據北高加索,而後從西路和東線路過大高加索山脈和從中路(北路)穿過各山口入侵外高加索的打算隻完成了一半多。但是團體上看,德軍堵截高加索向蘇聯北部和大火線運送物質的既定目標已經達成,全部蘇德疆場上,德國的戰役主動權達到了顛峰!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