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金鬆了一口氣,再次做了個萬福,嫣然道:“爹爹措置非常安妥,謝爹爹!”
但是,也是這位上謂趙佶為“長生大帝君”,下許蔡京、王黼為“左元仙伯”“文華吏”,又自比佐君之治的“仙卿”林靈素,與蔡京、童貫等權臣經曆太長久的蜜月期以後,終究相互難攻訐。
林靈素!汗青上毀過於譽的聞名方士!
林靈素為溫州永嘉人,家世寒微。七歲讀書,粗能作詩。傳聞蘇東坡曾見之,驚奇其聰明,並問其誌,答曰:“生封候,死立廟,未為貴也。封侯浮名,廟食不離下鬼。願作神仙,予之誌也。”
趙佶的題目讓林靈素微不成覺地皺了皺眉,眼中閃過一絲陰鷙,很快又消逝不見。林靈素作為當代聞名的玄門魁首,自有不動如山的雍容氣度和深沉城府,即便心中不悅甚或忐忑,臉上卻不動聲色道:“陛下,茂德帝姬口中的上仙是否實在還存疑。眼下‘上仙’與茂德帝姬的約定時候不遠了,貧道也想在此會會那位道友!”
“爹爹!”
如果說,本日景明坊的老百姓隻是感覺道和園外有班直保衛,似有大人物到臨道和園的話,那麼道和園內裡便是保衛森嚴的軍堡,十步一崗哨。
道和園占地多少畝,主屋居中而坐,配房漫衍兩邊,綠蔭蔥蔥的竹林綠樹裝點其間,蜿蜒迤邐的石子巷子若隱若現。中庭建有涼亭,原仆人引入五丈河死水成水池,不但造價不菲,並且勢需求打通相乾衙門的乾係。
政和六年(1116年)十月,徽宗駕幸太乙東宮,見道錄徐知常所錄林靈素所作“神霄謠”,其文皆神仙妙語喜甚,乃令徐知常引林靈素入見,今後委以重擔。
不過,數日前道和園迎來了新的仆人,四周的氛圍便趨勢於嚴格,昔日在四周遊手好閒的三教九流人物俱是銷聲匿跡。除了巡街的捕快更加頻繁以外,景明坊裡的人驚奇地現官家的近衛班直。
前次與沈弘的聯絡畢竟過於含混,人言可畏!為了製止惹人閒話,趙福金也是但願能將這件事交給其彆人措置,比如流雲齋的陳佺。不過趙佶既然截胡,陳佺隻能在前堂等待動靜了!
景明坊位於東華門外,毗鄰五丈河,冠蓋東京七十二家酒樓的白礬樓就在劈麵。染院橋就在景明坊中,橋上行人如織,橋畔有一處園林名為“道和園”。
東京人丁上百萬,房屋稠密,屋脊交叉;因立國之初不由裡坊,是以東都城內以坊巷為骨架,都會道孔頗具特性。北宋商品經濟達,坊中商店鱗次櫛比,貨殖致富者如過江之鯽,乃至於寸金寸土的東都城內園圃第宅占地極大,攀比鬥富的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