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牧笛:現在的環境是,一些小的地產商在火上烤,不可了它就走。大地產商的日子實在也不好過,比如說綠城,綠城也出了一些題目,綠城的董事長宋衛平比來就明白地跟媒體表態說,綠城分三步走,如果前兩步都不見效的話,我就直接將代價降到最低,清倉大甩賣,屋子賣完以後,我綠城再也不做房地產了。
王牧笛:以是說統統瞻望房價的經濟學家是既好笑又可悲的。我們不說房價,說說房地產開辟商。比來房地產開辟商的表態挺成心機的,比如說潘石屹,比來就惹了一個大費事。喬布斯不是歸天了嘛,潘石屹在微博上說喬布斯去世了,對他最好的記念,蘋果應當多量量出產1000塊錢群眾幣一部的iPhone或者iPad,造福中國的公眾。很快網友就跟了帖子,刹時引爆收集。說假定潘總您去世的話,是不是也應當推出1平方米1000元的商品房?如許的話,億萬群眾也會記念你。潘石屹嚇壞了,刪帖了。潘石屹刪帖以後,一個新的叫“潘”的單位橫空出世。這個單位隻用於房地產範疇,“1潘”即是每平米1000塊,這是潘石屹的表態。另有任誌強,比來退休了,我們叫退職了,退職以後也敢說話了。比來他就多次表態說,當局如此峻厲地調控,開辟商很快就隻剩下褲衩了。
李銀:價差不敷。
郎鹹平:你曉得為甚麼嗎?我給大師做一個實際闡發。我們做學者的程度有限,搞的根基都是邏輯闡發。但我們地產有邏輯嗎?以是說任何詳細瞻望都是傻的,不會準的。
我們提出一個新的實際,就是房價下跌看戶籍人丁,房價上漲看非戶籍人丁。現在就是因為這些戶籍人丁冇成心願下跌,以是現在最多就是陰跌。
我們會重蹈香港的覆轍嗎
王牧笛:每次我們聊房地產,都說在十字路口。我就發明房地產這個範疇,就冇正兒八經在路上走過。十字路口是個甚麼觀點呢?就是意味著張望。當局在張望,打量著這個行業。房地產開辟商在張望,張望著宏觀調控者下一步的行動。公眾也在張望,實在現在看屋子的公眾仍然很多,剛性需求一點都很多,但是隻聆聽不表態,走的時候留一句話,我隻是來探探行情。
郎鹹平:那為甚麼周邊地區開端下跌呢?我們顛末研討發明一個非常獨特的征象,就是中小型地產商在有次序地退出。我們就以大龍地產為例,它是個上市公司,它就把手裡最好的項目――王府井西部會館以8.2億元的代價賣給其他開辟商了,而不是賤價兜售。除此以外,另有很多上市公司把本身的房地財產務賣掉了,包含上海大江、金髮科技、建發股分等等,都在有序地退出房地產行業。退出以後乾嗎去了?很多企業,包含鼎立股分、大連控股、華茂股分等二十多家地產公司都去做礦業了。有序退出都賣給誰了呢?賣給大地產商,比如說萬科。萬科在2010年上半年就收買了10個項目,此中最大的一宗買賣是廣州萬科以31億元收買了廣州市番禺向信地產有限公司100%股權,獲得了新光都會花圃項目。那我再叨教你,中小地產商把項目賣給大地產商後有次序退出,那大地產商拿到項目以後有冇有能夠貶價?它扛得住,它又不是冇錢。以是到最後有次序退出的成果,是大地產商的地盤越來越大,是以它扛的才氣越來越大,要它貶價不是不成能,但是相對而言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