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長秋屬官:中宮私府丞、中宮永巷丞、中宮署丞、中宮複道丞
按東漢軌製,三公掌謀議國之大政。太尉的首要參政路子就是與司徒、司空共同會商天子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東漢一朝,僅見牟融、徐防以太尉錄尚書事,與太傅參決政事。這申明太尉除非被任命為錄尚書事,並冇有決定政務的權柄。
·永巷令屬吏:永巷丞
秩比六百石
即:月奉三十斛
少府屬官:中黃門
?秩二千石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稱“司空”。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司空為禦史大夫,職掌穩定,不領禦史台,與前代禦史大夫僅僅是稱呼不異罷了。
少府屬官:禦史中丞、尚書令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洗馬
郡守諸曹掾史:功曹史、戶曹史、奏曹史、辭曹史、法曹史、尉曹史、賊曹史、決曹史、兵曹史、
漢魏期間,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是以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類名號並無必然,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乾係,是以稱為雜號將軍。臨事設置,事畢即撤。如驍騎、樓船、材官、伏波、貳師、度遼、龍驤等,或以所領軍隊(如驍騎、材官),或因推行的任務(如李廣利攻貳師城)。唯度遼將軍因南匈奴所部時有內鬨,自永平八年(65年)後常設。漢末今後,開端呈現四征、四鎮、四平、四安等重號將軍。
?秩比千石
與西漢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上公分歧,東漢唯以太傅為上公,無太師、太保官。漢獻帝時,董卓遷都長安,自任太師,位在太傅上。這是權臣擅權所為,身後即廢。
即:月奉三十七斛
萬戶以下的縣置縣長一人,秩三百石或四百石;縣丞、縣尉各一人。
·中藏府令屬吏:中藏府丞
即:月奉百八十斛
·尚書令屬吏:尚書令史
參考:《漢官儀》:“王莽時,議以漢無司徒官,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劉秀廟號)即位,因此不改。”《後漢書·百官一》載:“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群眾事。凡孝民孝悌、遜順、謙儉、攝生送命之事,則議其製,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儘則奏其殿最而行獎懲。”
三公、將軍府掾:東曹掾、西曹掾、主簿
?秩三百石
處所長吏:縣令、湯沐邑令、道令
執金吾屬官:執金吾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