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作家玩網遊_第九章 網絡小說寫作常識-工具(馬)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5.《妖嬈的玫瑰》http://k.qidian.com/Danben/ShowBook.aspx?bookid=3143570

5.《妖嬈的玫瑰》http://k.qidian.com/Danben/ShowBook.aspx?bookid=3143570

3.《敦煌情緣》http://www.qdmm.com/MMWeb/1397146.aspx

普通說來,前人將馬繫上轡頭後,便直接騎裸背馬,而騎光背馬,很難節製馬的行動,並且時候一長人也會感到不適。以是就呈現了一種近似褥墊或坐墊的東西,將它安排在馬背上。這類原始的鞍具稱為“鞍墊”,在秦始皇陵二號俑坑裡的戰馬和SX鹹陽楊家灣西漢初年馬隊俑戰頓時均設備有這類鞍墊。及至西漢晚期,一種凹形馬鞍始出。兩晉南北朝時,馬鞍前後起橋,因兩鞍橋均直立,以是稱之為“兩橋垂直鞍”。隋唐以降,鞍橋的形製又有了新的竄改,表示為前鞍橋高而直立,後鞍橋向下傾斜,可稱之為“後橋傾斜鞍”。

鞧也稱後鞧,指套車時絡於服馬臀部的革帶。、遊環是繫於馬腹的一條革帶。帶上常貫有鱗形銅飾。厥後其上端係鞍。“遊環,在服馬背上,驂馬以外,轡貫之遊移前,卻無定處也。”(《釋名·釋車》)普通安在服馬背上帶處,以穿係靷繩。繁纓一種綴於馬鞅或馬當胸下的纓絡狀裝潢物。按乘者的身份凹凸。繁纓可分為十二條、九條、七條不等。左纛裝在右驂馬頭上的金飾。其下有半圓形底座,座上有高約二十厘米的銅杆,杆頂飾有纓絡。《續漢書·輿服誌》:“左纛以犛牛尾為之……大如鬥。”它是為了便於使四匹馬一起轉彎而設置的部件。以上是漢之前我國當代馬車最根基的鞁具與挽具。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