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涅夫同道,第138師快不可了。”擔負印軍第77個人軍司令員的尼古拉.費奧多洛維奇.瓦杜丁放下電話聽筒就衝著科涅夫(為了便利批示孟加拉灣個人軍群、第76個人軍、第77個人軍和第78個人軍司令部已經歸併在了一起)嚷了起來:“不能再如許打下去了,一個師填出來要不了48個小時就成了一個營一個連,我們有多少個師能夠如許耗損?我們這是打得甚麼仗……不是說好了要把仇敵放出去打的嗎?為甚麼變成把我們的人頂在那邊捱打?司令員,請下號令撤退吧!”
對於這兩個印度個人軍來講,如許的任務的確是相稱艱钜的。按照本來布柳赫爾製定的打算,這兩個個人軍隻需求以一部分兵力遲滯進犯華軍,隨後退入加爾各答參與戍守便可。底子冇有同華軍在加爾各答以南平原決鬥的打算。是以他們也冇有在弗爾達――德姆盧格一帶修建堅毅的野戰工事。並且這兩個個人軍還都是印軍二線軍隊,才組建了不到一年,設備也比印度共和國建國前建立的老軍隊差了很多。特彆是軍隊裡的麵冇有幾個蘇聯國際主義兵士,個人軍和師一級的大炮都是印度軍官本身在把持,也冇有幾個合格的炮兵察看員,以是本來就不敷的火力也難以闡揚!獨一能夠倚仗的就是源源不竭彌補出去的新兵,完端賴兵士的血肉之軀在對峙抵當。
“……布柳赫爾同道在1935年8月中旬又犯了一個弊端,就是策動英帕爾戰役。在之前的6、7兩月,他一向試圖製止向華軍重兵集結且陣勢險要的英帕爾地區建議打擊。為了迫使英帕爾的華軍分開要塞主動打擊,他還建議了代價昂揚的喜馬拉雅戰役。但是到了8月14日,他又主意向魯易同道提出要打英帕爾戰役。而魯易同道的要求是打孟加拉灣戰役,出於對布柳赫爾同道的信賴,魯易同道批準了實施英帕爾戰役,放棄了本身本來的要求。成果形成了又一個龐大的悲劇,乃至能夠如許說,印度抗華戰役厥後所遭受的一係列波折的本源就是1935年8月下旬開端的英帕爾戰役。而布柳赫爾同道對此的確有著不成推辭的任務,這也形成了他的離職。而他的離職,又形成了厥後印度赤軍的批示呈現了一係列的縫隙……”――以上摘自乍裡亞同道的回想錄《寫在第二次天下**之前》(彆名《天下**失利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