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大民國_第 695 鋼鐵的碰撞 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1934年7月13日,下午5點30分。

此次下烏金斯克反擊戰,如何看都有點死馬當活馬醫的意義。

1620門105mm自行榴彈炮或150mm自行步兵炮,在不到50千米的狹小正麵展開。在一陣陣宏亮的號令聲中,無數團火光同時噴吐而出,龐大的轟鳴聲連成一片,烏達河東岸的大地狠惡顫抖起來了。

“哈列普斯基同道!請重視你的言辭!”圖哈切夫斯基瞪了。無遮攔的哈列普斯基一眼,卻冇有辯駁他的話。實際上跟著戰事垂垂倒黴,思疑社會主義軌製優勝性的〖言〗論也在蘇聯和赤軍內部悄悄伸展開來。對此托洛茨基也深感憂愁,但又冇有甚麼好體例製止,用契卡的高壓政策當然能夠讓人臨時閉嘴,但民氣卻不會是以抖擻起來。並且托洛茨根基人也想不出甚麼來由來解釋為甚麼遠比沙俄弱後的〖中〗國能夠在短短十幾年內製造出比蘇聯更加優良的兵器設備?

作為在東方戰線上同華軍苦戰了兩年的初級將領、坦克戰專家,他非常賞識〖中〗國人用坦克(追獵者)、自行火炮和步兵混編突擊集群打陣地戰的體例。畢竟在他將這類戰術稱為“機器化步兵戰術”還建議將蘇聯赤軍的坦克軍遵循〖中〗國人的裝甲師的體例體例編組,並且用Su-75的地盤製造自行榴彈炮以共同裝甲突擊集群行動。他的建議很快獲得了蘇軍統帥部的批準,以是現在的蘇軍坦克軍下配屬的步兵已經增加了很多,本來側重於矯捷性的戰術思惟也竄改成正視進犯力。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