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也冇那麼嚇人。如果真的每年再毀滅斯大林400萬軍隊,不要說3年,2年他都撐不住――新的軍隊不竭組建不竭被我們毀滅,戰役力和凝集力永久培養不起來,然後退役人丁質量越來越降落,士氣越來越低。到最後不消打仇敵就乖乖過來投降了。”實在汗青時空中二戰結束時,蘇聯1915-1925年出世的最好適齡段男人幾近打光,存活率非常低。
對這個結論其彆人感覺不太儘然,按元首本身的實際闡發一戰投降不該該輪到德國嘛……人丁戰役實際甚麼的,大師感覺聽聽就好。
世人隻感受會場的氛圍凝固住了。
蔡茨勒捅了捅身邊的凱特爾元帥,在他耳邊悄悄說了幾句,表示他問這個題目,後者搖點頭表示不想去觸元首的黴頭,擺出“要問你問,我是不去捱罵”的架式,但他架不住蔡茨勒一再地勸說和大本營一幫同僚共同存眷的目光,再加上本人也很存眷這個題目,態度便有些擺盪。
霍夫曼看到了他們的小行動,不悅地問道:“凱特爾,你們幾個到底有冇有在聽我發言?還在暗裡會商些甚麼?”
兩位參謀長變得刷白的神采終究都雅了一些,凱特爾開口道:“元首,您這個結論可把我們嚇了一大跳,我可向來冇想過戰役遠景還能夠這麼闡發。”
看上麵並不覺得然的神情,霍夫曼不得不提大聲音:“我們的缺點在於資本,如果一戰前期不是資本耗儘且被猶太人捅了背後一刀,隻要我們按本來的戰損比再打4年,你們以為誰會對峙不住?第一個必定不是我們!究竟上1917年俄國就撐不住了,因為他們傷亡比例更高,而當時俄國有來自英法的援助,其資本遠未到耗儘的境地。歸根到底一句話,《團體戰》上麵寫得明顯白白:戰役是兩邊團體國力的較量。國力由兩方麵構成,一是物的身分,包含經濟才氣與資本;二是人的身分。對於俄國人必須在第二個身分高低工夫,是以對蘇作戰必須履行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