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悄悄的歎了一口氣,孫女的竄改,她都看在眼裡。
折騰了半天,杜家的飯菜也做得了。
“老二,你如何說?”李氏把目光移向小兒子杜河浦。
這讓李氏很費解,她想來想去,也冇想明白孫女如何會在一夜之間有這麼大的竄改。
本來嬌氣,眼高於頂的小丫頭,俄然在一夜之間長大了。不但變聰明,透辟了很多,連脾氣也跟之前不一樣了。
“娘,眼瞅著就過年了,兒子做主,買了兩小壇的燒刀子!今兒您剛回家,又吹了半天的風,我就讓采荷燙了一壺酒,您喝兩盅?”
李氏聽了這話,眼眶微熱,“你這孩子,真是懂事了!是啊,手心手背都是肉,祖母不是想偏袒誰,也曉得在這件事情上,你們一家子受委曲了!但是玉娘啊,家和萬事興!”更何況現在頓時就要過年了,事情鬨大了,鎮子上和村裡的人們,都得看他們的笑話。
可惜啊,老頭子不在了,不然的話,很多歡暢。
采荷,是劉氏的閨名。
世人魚貫而出,隻算下李氏和杜玉娘這對祖孫倆。
不過,兒子的事兒可不是甚麼光彩的事,即便彆人讓她說,她也不會說的。
老杜家的名聲,可就毀了。
杜玉娘強顏歡笑的道:“也冇說彆的,就是……祖母,您必然很多看著十一堂哥。”杜家破家的根,就在他身上。
因為要過年了,加上李氏他們又是從鎮上趕返來的,一家子團聚,是個好日子,以是劉氏和田氏頗下了一番工夫,整治了幾個好菜。
一張炕桌底子坐不下。
“好,既然是如許,那我們就把鋪子租出去,百口搬回村裡住著。等過完了年,老邁跟老二跑一趟,把鎮上的東西清算清算拉返來,再貼一個招租啟迪。”
李氏點了點頭,“該忙啥忙啥去吧!不過我先說好啊,我們家的事兒,誰如勇敢往彆傳,我但是不客氣的。讓我曉得有人在外頭胡咧咧,非撕了她的嘴不成。”
自個婆婆不是那種惡婆婆,這麼些年來,她們婆媳相處的還不錯。當初老太太跟著老二一家去鎮上的時候,劉氏還感覺捨不得呢。
“曉得了娘。”哥倆異口同聲的答道。
張氏不樂意,留在杏花溝,他們一家子豈不是要種田種地,養雞餵鴨,過鄉間人的日子?
李氏內心格登一聲:“玉娘,你祖父是不是還跟你說彆的了?”
小傢夥長得虎頭虎腦的,說出來的話倒是一本端莊的,一副小大人模樣,把大夥逗得夠嗆,氛圍也鬆快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