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銘希釋解道:“小公子有所不知,斷穀並不是非要水米不進纔可,多數是在辟穀練功之期纔會如此,多依練功者本身而定,有毅力者,可將辟穀練氣的光陰拖長,毅力不佳者,則少食。行辟穀之前,做足這個籌辦。如果服藥辟穀,便食各種藥物代替穀食,這些藥物多是經心遴選,比穀物更耐饑餓,普通都是本身按照本身材質而配方,一頓飽餐可耐數日,待下次辟穀之時,又一樣做法,年深日久,對於饑餓的感受便會更加纖細,渴求甚乏。”
譚峭卻聽當入耳清楚,他目光向外一斜,心中已瞭然幾分,少頃,不慌不忙地走開數步,哈腰自草叢中拾起李泗義的那隻酒壺,幸而草叢裡土質堅固,酒壺尚還無缺,唯有酒罈摔碎了。
李泗義聽之也如茅塞頓開,非常欣喜,卻不甚明白當中啟事,皺眉問道:“真會如此奇異?銘希世兄莫不是誆我?”
李泗義的眼神攝過來,滿含深意。
李泗義黯然,接話道:“世兄句句中地!陽虛宜擇陽時練功,陰虛宜擇陰時練功以助陰氣。而泗義當時……”回想起倚在大街那一刻,俄然止口不言。
李泗義未入道,天然不懂此中究竟,聞言道:“服藥,倒也還罷了,不是很難體味,但是——佩服而致斷穀……”與趙銘希相視一眼,遂一同瞅著譚峭。
趙銘希看在眼中,亦非常欣然,脫口道:“公然不出我所料,此人是紫霄真人譚峭!小公子這回因禍得福,如再遇鬼醫子,手臂接上有望了!”
李泗義遂下認識扭頭看向譚峭,心有所悟,趙銘希瞧在眼內,以目指向譚峭道:“江湖傳言,譚真人便是這般,他每次出行必然備酒在身,非論四時,非論時候,經常風餐露宿,以天為幕,以地做席……”
李泗義自喟道:“就是不曉得譚真人如何做到的,傳聞此法須有相稱的毅力。”
趙銘希卻已明白,道:“情勢危急,故銘希唯以本門《元陽經》暫為小公子度過難關!《元陽經》素有六陽再生之能,看來不假!”
李泗義聽得大惑,轉頭看向趙銘希,目帶扣問道:“泗義也聽人言道譚真人的辟穀,不過倒是知外相而不知內裡乾坤。”
趙銘希一訝:“哦?”且說他這般招認不諱也是有啟事的,並非他天生不善假裝,亦非他擅於對人坦誠,而是這個節骨眼上,本身捨命陪李泗義一行的實在目標,以李泗義的睿智,是不會看不出來的,現現在摸索之下,李泗義的答覆確如本身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