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功利,是齊文明倫理學說的又一特性,它跟儒家在義利之辨中,重義輕利分歧。管仲的品德哲學正視功利,他從人道論闡述道:“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管子?禁藏》)“民利之則來,害之則去。民之以利也,如水之走下。”(《管子?情勢解》)人本身就具有趨利避害的特質,至於品德,並不是人道本身所固有的,它是君主製定出來的行動標準。既然如此,要群眾實施這些品德標準,就必須勤奮利的辦法以順服民欲,以便實施。是以,除了口頭說教以外,還必須有物質手腕,用獎懲指導群眾來遵循。總之,既正視功利,又正視禮義,是齊文明倫理學說的特性。
滾滾淄水自南而來,穿過齊都臨淄,進入樂安,斜身東北,曲曲彎彎,彙入小清河,奔向萊州灣。淄水的脾氣,竄改莫測,汛期水漲,茫茫蕩蕩,不見涯際,像下山的猛虎,脫韁的野馬,吼怒著,疾走著,殘虐著,氣吞萬裡,摧枯拉朽,掃蕩著統統汙泥濁水。這時的淄水,它是霸道的化身,暴力的意味,霸主的同義語。泰山巍巍淄水滾滾,這權威的代名詞,有誰膽敢在它的麵前逞強,它便報你以冇頂之災。孟春仲秋,它變成了歡暢的小夥,活潑的馬駒,穿雲的燕子,迴旋的黃鶯,打著滾,跳著高,唱著歌,歡娛向前。活力興旺,充滿著芳華的朝氣和生機,是它現在的首要特性。枯水季候,它則變成了一名文靜活潑的少女,提著潔白的裙幅,一起走來,輕歌曼舞,撤下了串串銀鈴般的笑聲。少女出了臨淄城,徑直向北,走了十多裡路,斜身東去,見前麵地盤平坦,肥饒,河道縱橫,氛圍中披髮著陣陣稻香,觸景生情,不由翩翩起舞,儘歡而去。就在少女流連翩躚之處,有一個蠻大的村落,全村二百多戶,以田姓為主,故名田班村(今山東省廣饒縣稻莊鎮段河村微偏東北),村莊裡住著一家王謝貴族,這便是田書,字子占。世襲齊大夫,在齊國有著舉足輕重的職位,與欒、鮑、國、高四大師族共同把持著齊國的政權,主宰著齊國的運氣,如同魯之“三桓”。田書之子田憑,字起宗,齊卿,年青有為,有智謀,嫻於詞令,深得齊景公的寵嬖與正視。固然如此,田府的宅第卻極其平常。雖說它占空中積甚廣,前後襬布有十多個院落,幾百間房屋,但卻低矮,不顯眼,且一概瓦脊草頂,與平凡人家相去不遠。這裡雖是將門帥府,但卻無森然的防備,布衣百姓亦可隨便出入,這是它有彆於其他朱門深宅之處,是以也更使它申明遠揚,令人歎爲觀止。從中間的大門出來,穿大堂,過二堂,步三堂,來到後花圃。以此為軸線,宅第分為東西對稱的兩部分,兩部分同一佈局,同一規格,同一情調。三堂為天然的邊界,東西一線,前後有彆。前堂是議事、辦公、會客之處,後宅乃寢食、家屬居住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