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詩痕:那些觸動心靈的歌賦_《早發白帝城》 李白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創作背景對作者的影響

整首詩瀰漫著墨客獲赦後輕鬆、高興、暢快的表情,表現出墨客對自在的巴望與對將來餬口的等候,同時也讓讀者感遭到了大天然的壯美和生命的興旺力量。

- 小我經曆:永王李璘受命鎮守江陵,設置官署,招攬人才。李白懷著報國熱忱插手了永王的幕府。但永王不從命肅宗號令,被肅宗視為爭奪皇位,兩邊產生牴觸,永王兵敗被殺,李白遭到連累,以“附逆”罪被放逐夜郎。

“安史之亂”使社會動亂不安,百姓流浪失所,李白也因戰亂捲入政治紛爭而開罪放逐。在如許的大背景下,他俄然獲得赦免,與在動亂中刻苦的經曆構成激烈反差,這類獲赦的欣喜在詩中表示得淋漓儘致,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以輕巧的筆觸揭示出迫不及待踏上歸程的表情。

-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猿聲啼不住”以猿聲不竭的靜態場景,為讀者營建出一種靈動的氛圍。“輕舟已過萬重山”,既寫出了舟行的輕巧,又表示了墨客離開窘境、進入坦途的暢快表情,“輕舟”二字,將墨客那種輕鬆、愉悅的表情表示得淋漓儘致。

李白因“附逆”罪被放逐夜郎,放逐途中的艱钜困苦和精力折磨可想而知。當行至白帝城時獲赦,之前的痛苦與現在的擺脫構成光鮮對比,讓他的高興之情更加濃烈。“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借小舟飛速穿過萬重山巒,表達出擺脫窘境、奔向自在的暢快,是其放逐之苦後極度歡暢表情的天然透露。

- 獲赦契機: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季,李白在放逐途中行至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時,碰到朝廷因水災大赦流刑以下罪犯,李白也在赦免之列,欣喜交集的他隨即乘舟東下江陵,在途中寫下了《早發白帝城》。

獲赦意味著李白重獲自在,在經曆了人生的嚴峻波折後,他對將來又有了新的但願和神馳。詩中的輕巧節拍和明朗意象,都表現出他對將來餬口的主靜態度,不再被放逐的陰霾覆蓋,而是充滿了對新路程、新餬口的等候,整首詩瀰漫著一種奮發、昂揚的感情基調。

放逐之苦映托歡暢之情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社會背景: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政權混亂不穩定。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祿山與史思明起兵謀反,次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