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飯就吃掉了幾鬥粟米,要命哦,再不敢如許了。”三叔一麵抹著嘴,一麵卻又痛心疾首,一鬥米二十文,一鬥粟才十五文,一頓九十文可不就是吃掉了六鬥穀子。
“點一串就好,點好後稱量,然後每串稱一下,隻要重量一樣就行,如許總不會錯的,如果重量輕了,那就叫掌櫃的補給我們就行。”
“不換,換甚呀,歸正這些絹布拿歸去也能夠用的。”
“你們不換點錢嗎?”
疇昔的開皇五銖一枚銅錢重量確切是五銖,並且含銅高,但現在的一枚銅錢實際上隻要三銖多重,且含銅少。之前千錢重四斤三兩,而現在千錢隻重三斤還不到。
掌櫃的笑著獎飾羅鋒聰明,一邊包管,“隨你們點隨你們稱,毫不會有少一文錢的。”
“如何能夠呢。”
“我點的但是加了羊肉湯的湯餅,已經很好了,夠了,固然得了幾個賞錢,可也不能亂花的。得省著點花!”
暮年間,朝廷是隻許開皇五銖暢通的,各關卡市坊都放了樣錢,若查驗比對貨幣與樣錢不符,便要破壞為銅。
“彆破鈔了,這湯餅裡已經有了羊湯,再點華侈了。”三叔忙道。
因而他們都說好買一石本身挑歸去,如許一來羅鋒倒也不好說多買叫人送了。
不過近年來錢荒越來越嚴峻,大業天子便在揚州增加了很多鑄錢爐鍛造貨幣,因為用料減少,又多摻了錫鉛因而貨幣發白。
羅鋒接過兩枚銅錢察看了半晌,兩枚貨幣款式上都是一樣的,比如都是外圓內方,都寫了五銖二字,但細看又還是有很多差彆的。
但自進入大業以來,糧價倒是不竭上漲,兼之常常呈現水水災荒,百姓又受征勞役頻繁,遲誤農時,減產減收,因而糧價越漲的短長。
“五文錢一大碗,料足味美,包你對勁,客長來幾碗?”掌櫃的見羅鋒扣問,趕緊號召。
說著,他伸手要拿十個銅錢給羅鋒,“不能讓你一人出。”
“掌櫃的,現在黃金和銅錢是如何換的?”
大師笑著到了糧店,一問價,糧價倒還是跟之前差未幾。
傳聞秦朝同一天下後,同一貨幣,貨幣是用半兩錢,一枚重半兩。厥後到了漢朝,貨幣越鑄越輕,最後鑄五銖錢。南北朝時,貨幣混亂,隋同一天下後,便鑄開皇五銖,同時嚴禁私鑄和彆的舊幣利用。
羅三叔他們卻很當真的盤點稱量,每一串都要稱一遍,要一點點對不起來,都要爭個半天,最後掌櫃的無法每串都送兩文錢才讓他們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