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完糧食放到地窖裡細心蓋好,杜爺爺笑嗬嗬的從懷裡取出了一個小布兜交給杜奶奶收起來。布兜內裡裝著本年下半年百口人的支出,一共289塊。因為本年有小叔叔也開端掙工分了,加上收成好,統共比前幾年多了將近100塊呢。
陸連續續的從家人的對話和本身的察看中,芽兒體味到本身重生回到四十多年前,阿誰特彆的貧困的紅色年代。現在是1966年,那場長達十年的“紅色反動”方纔開端的那一年,本身家位於某省大山深處的小山村,三麵環山,一麵是通向外界崎嶇山路,間隔比來的公社有30多裡,全村6,70戶人家,不到1000口人。這裡氣候適合、四時清楚,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叢林資本和水資本應相稱豐富。雖說因為期間的啟事,老百姓的日子過得貧寒,在這裡淺顯人家的家裡主食常常是地瓜飯,玉米餅子,窩窩頭,冇有油水的野菜甚麼的,但本身村莊裡年景好的時候最起碼能夠亂來飽肚子,相對其他處所來講已經是很不錯了。就是青黃不接肚子裡冇有油水的時候杜爹偶然會跟村莊裡的叔叔大爺們一起去山裡打些野味返來,每次都能分個野兔子,野雞,魚甚麼的。
堂屋中間是客堂,牆上掛著阿誰期間特有的x主席畫像,正中間擺著一張八仙桌,桌子上放著兩個白瓷紅字的洋瓷缸子,上麵寫著“為群眾辦事”幾個大字。客堂的一擺佈兩側各是一明一暗簡樸隔開的套間。左邊是爺爺奶奶的房間,右邊是芽兒一家住。兩邊的屋子裡都是南北大炕,炕頭上都擺著兩個小櫃,內裡裝著家人的衣服。櫃子傳聞還是杜奶奶當年的嫁奩,年初比杜爹的年紀都大,連上麵的紅油漆都落的差未幾了。炕尾是兩床疊的整整齊齊,漿洗的乾清乾淨的舊棉被。
接下來的日子,杜萱瑾完整享用著這類親情、沉湎在這暖和中。每天吃喝拉撒睡,即便每次父親親身己的時候他的鬍子都會紮得本身臉疼,哥哥們用手指戳本身屁股時的冇輕冇重,杜萱瑾仍然會樂得咯咯直笑,這也使得父親哥哥他們越來越喜好鬥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