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聽後,並未明白表態,而是問道:“若金軍渡河,如何抵擋?”
徐衛上前見禮。對方實在嘉獎一番,獨姚平仲一人立於中間,既無人與之搭話,他彷彿也不屑如此。正說著,內侍傳詔,官家召一眾武臣晉見。踏入殿中,趙桓早已高居於上,大臣們實施大禮後,天子賜徐紹、何灌、徐彰三人以座。也不提告急召見所為何事,殿中一時墮入沉默。
徐紹彷彿早有籌辦,當即奏答道:“滑州有涇原兵數萬,且有姚古徐原等人坐鎮。必能反對金軍一時。臣所慮者,東京防務空虛,若滑州有失,東京危矣。”
見了徐彰,眾官都打號召,折彥質執後輩之禮上前拜見,口稱久仰。徐彰知他是將門虎子,也非常客氣,對付了幾句。折彥質目光移到徐衛臉上,麵露笑容:“這必然就是天甫公季子,徐衛徐子昂。”
十一月初六,趙桓正式下詔,起首便擢升徐紹為樞密使,全麵主持軍務。何灌罷樞密副使,兼任步帥一職,但加檢校少保頭銜。任命禦史中丞許翰為樞密副使,進折彥質為簽書樞密院事。徐彰何灌都拜京畿製置副使,全麵統領東京防務。
因局勢告急,金軍已至黃河北岸,整編之事迫在眉睫。徐彰將十三萬殘兵重新分彆,或隸步帥,或隸騎帥,折彥質以簽書樞密院事的身份統兵七萬餘,馳援滑州一線,阻擊金軍南渡。姚平仲得兵五萬餘,分駐京東八縣。徐衛雖隻得兵不滿萬,卻因李綱力奏,趙桓將童貫一手建立的常捷軍分出七千,歸其節製。所部總計四萬兩千人,分駐京南六縣。
徐衛此言一出,眾臣都擁戴,以為應當儘速轉移。趙桓點頭道:“子昂所言甚是,當命有司儘快措置。另有一件呢?”
徐紹神采寂然,對著天子一拜道:“陛下!以臣鄙意,大名必不能保。金軍渡河隻是遲早的事情。”
彆的,任步軍都虞侯姚平仲為京畿製置使司副都統製,位在都統製徐原之下。對於徐衛的安排,趙桓頗費了一番腦筋。他現在的正式公職,隻要一個兩河義兵巡檢使,且這還是臨時委派,並非體例以內。趙桓遂命為京畿製置使司統製官。並姚平仲折彥質等戰將一同整編城外潰師。姚平仲對這個任命非常不快,對人說,徐衛不過是鄉兵之首,既未戍過邊,也未征過遼,竟與我一同整編潰師,我恥於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