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的一番表態,可謂一錘定音。
至於老百姓的喪失,誰在乎啊!
群臣很久無言,沉默低頭下了頭。
“借使朝中諸公,肯沿著黃河走一走,瞧瞧河道景象,內心有百姓痛苦,也就不會一錯再錯了!”
因而他們從速製定了一個計劃,通過六塔河,把北流塞上,引黃河水返回故道。
一時候草原之上,風起雲湧,有人嚷嚷著要報仇,有人卻但願朝廷殺了合不勒,更有人想趁機篡奪乞顏部的節製權。
總而言之,各種職員全都冒出來了。
倒是趙桓,他說要給合不勒汗上課,還真不是談笑話。
其他,黃河巨量泥沙能等閒填平統統水池水溝,把水上長城變成高山……其次,如果黃河道到遼國境內入海,那麼遼兵就能順著黃河,逆流北上,直取開封。
何如這一次王安石做了反對派……他的主張還是是塞北流,修河道,導黃河水回故道。
就在仁宗年間,黃河決口,河水北流,眾多的大水淹冇了大名府,恩州,冀州等地,百萬河北公眾,做了水中魚鱉,好不慘痛。
但是此時間隔東流斷絕已經好幾年了,故道淤塞,和空中幾近一平,又如何接受黃河水?
趙鼎麵色難堪,“官家,這都是臣等無能,請官家定罪!”
黃河決口以後,彼時大宋的宰執們不是想著河北百姓,不是想著如何治河,如何佈施哀鴻……他們起首想到的是老敵手遼國,骨子裡的怯懦讓他們惶恐不安。
隻不過大宋君臣又一次低估了黃河的暴脾氣。
因而工程完成的當天夜裡,立即決堤,被大水淹死的百姓,成千上萬。
李若水彷彿胸口壓了塊石頭,不吐不快,“前些時候會商昭勳閣,要把前麵的舊臣放入昭勳閣,供人敬佩膜拜……可問問河北、京東、兩淮的哀鴻百姓,他們承諾嗎?”
趙桓擺手,“趙相公,你這話就不對了,朕不是要治誰的罪……有些事情就是做不到,比方說從古至今,有那麼多帝王都但願長生不老,燒鉛煉丹,不但冇有長生,反而把本身的性命誤了,生老病死,這就是無可何如之事,朕又豈會怪任何人!”
殘暴的實際完整撤銷了大宋君臣回河的籌算。
隻不過他們固然野心勃勃,但是卻要麵對趙諶的行台和通遼的嶽飛所部……明顯諸部當中,還冇有呈現能應戰大宋的梟雄,是以隻能一半是粥,一半是屎,周而複始地鬨騰著……
“從仁宗天子到哲宗天子,有舊黨有新黨,一而再,再而三!”李若水毫不客氣攻訐道:“口口聲聲喊著在德不在險的朝堂諸公,卻把黃河天險看得比萬千生靈還要重無數倍!三次回河,三次決堤,淹死百姓何止幾百萬,耗損民力,不成勝數!以定州為例,本來屯兵十萬,是抵抗遼兵的重鎮,可經曆黃河水患以後,兵馬不過五六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