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少爺當不成了不說,家業複興的重擔都壓在了虞允文的肩頭……這回想躲都躲不過開了。
敢情這位還是蘇軾的粉絲……想想也不希奇,此時的蘇軾可不但是大宋的明星,在金國另有個金富軾哩。
“哦!”嶽雲遊移道:“那,那為甚麼他又跟王舒王成為了新舊兩派?”
爭吧,讓你們三派敞開了爭,看看最後能爭出一個甚麼成果來!
趙桓咧嘴一笑,“是啊,你都能想清楚的事情,那裡有甚麼龐大的?”
劈麵的人微微一笑,“用不著客氣,我聽得出來,你是巴蜀的人,多替大蘇學士說話,我此人冇彆的,就是喜好大蘇學士的詞作,可不能讓他受委曲了。”
虞允文也是這麼籌算的,既然能躺贏,又何必鬥爭呢!
他另有個驚六合泣鬼神的結論,“勝則變遲禍大,敗則變速禍小”。敢情在大蘇學士看來,打勝了反而災害更大了。
當然了,大師夥敢罵趙桓的還未幾,是以隻能把工夫放在替蘇軾鳴冤上麵……趙桓說蘇軾在朝政上毫無建立,就有人站出來,詳細闡述,說大蘇學士管理處統統功,為人也好,學問也好,都是受了奸賊讒諂,纔沒法發揮抱負……仁宗天子都說過,蘇家父子有宰相之才,仁宗豈能有錯?
“朕天然是在萬民百姓這邊,是在江山社稷這邊,是在長治久安這一邊!”
……
蘇軾在嘉佑製策當中,提出當代有三患終莫能去……他針鋒相對,提出求強兵,求豐財,求澤吏。
趙桓對蘇軾的評價,幾近是打碎了統統民氣目中的偶像……你敢說東坡先生不可?我看是你眼睛瞎了吧!
黨爭,讓大宋再次巨大!
除此三點以外,蘇軾還曾經死力主戰,但是到了王安石變法期間,卻又說好戰必亡,乃至他還說不管勝負,都有災害。
但是在王安石變法以後,蘇軾卻獎飾仁宗朝,持法至寬,用人有敘,專務掩覆不對,何嘗輕改舊章。
他曾經痛心疾首地指出“有兼併之族而賦甚輕,有貧弱之家而不免於重役。富者地日以益而賦不加多,貧者地日以削而賦不加少。”
“為甚麼?”
並且留在家中,還能孝養雙親,其樂融融,有甚麼不好啊!
但是到了王安石變法期間,他又說君子未論行事之是非,先觀眾心之向背”,明顯,現在大蘇所說的眾心僅限於士紳官吏、豪強地主,起碼也是士林世人,並不包含淺顯百姓,不然大蘇也不會攻訐王安石,說他壞祖宗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