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80章 江水一(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常璩雲:李冰導洛通山川,流發瀑口,逕什邡縣。漢高帝六年,封雍齒為侯國,王莽改名曰美信也。

塴有擺佈口,謂之湔塴,江入郫江、撿江以行舟。《益州記》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撿其左,其正流遂果,郫江之右也。因山頹水,坐致竹木,以溉諸郡。

江水又曆都安縣。縣有桃關、漢武帝祠。李冰作大堰於此,壅江作塴。

岷江即瀆山也,水曰瀆水矣,又謂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異也。《益州記》曰:大江根源,即今所聞,始發羊膊嶺下,緣崖渙散,小水百數,殆未濫觴矣。東南下百餘裡,至白馬嶺,而曆天彭闕,亦謂之為天彭穀也。秦昭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見氐道縣有天彭山,兩山相對,其形如闕,謂之天彭門,亦曰天彭闕。

又東南過僰道縣北,若水、淹水合從西來注之。又東,渚水北流注之。

又穿羊摩江、灌江,西於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冇肩。是以蜀人旱則藉覺得溉,雨則不遏其流。故《記》曰:水旱從大,不知饑荒,沃野千裡,世號陸海,謂之天府也。俗謂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謂之金堤。左思《蜀都賦》雲:西踰金堤者也。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益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屯觀阪。處置何誘曰:今所安營,地名觀阪,自上觀下,反上之象,其徵不祥。不從,果為牙門張弘所殺。

江水又東彆為沱,開通之所鑿也。郭景純所謂玉壘作東彆之標者也。縣即汶山郡治,劉備之所置也。渡江有笮橋。

會日暮不移,遂為刺客所害。謂之平模水,亦曰外水。此地有彭塚,言彭祖塚焉。

又有湔水入焉。水出綿虒道,亦曰綿虒縣之玉壘山。呂忱雲:一曰半浣水也。

又東百五十裡曰崌山,北江所出,東注於大江。《山海經》曰:崌山,江水出焉,東注大江。此中多怪蛇。

洛水出洛縣漳山,亦言出梓潼縣柏山。《山海經》曰:三危在敦煌南,與岷山相接,山南帶黑水。又《山海經》不言洛水所導。《經》曰出三危山,所未詳。

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小,所謂發源濫觴者也。漢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揚雄《反離騷》雲: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騷》也。江水自天彭闕東逕汶關,而曆氐道縣北。漢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統之。縣本秦始皇置,後為升遷縣也。《益州記》曰:自白馬嶺回行,二十餘裡至龍涸,又八十裡至蠶陵縣,又南下六十裡至石鏡。又六十餘裡而至北部,始百許步。又西百二十裡,至汶山故郡,乃廣二百餘步。又西南百八十裡至濕阪,江稍大矣。故其精則井絡纏曜,江漢昞靈。《河圖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故《書》曰:岷山導江,泉流深遠,盛為四瀆之首。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