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7章 河水三(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定襄郡,漢高帝六年置,王莽之得降也。桐過縣,王莽改名椅桐者也。河水於二縣之間,濟有君子之名。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東行代地。洛陽大賈齎金貨隨帝後行,夜丟失道,往投津長,曰子封,送之渡河。賈人卒死,津長埋之。其子尋求父喪,發塚舉屍,資囊一無所損。其子悉以金與之,津長不受。事聞於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為君子濟,濟在雲中城西南二百餘裡,河水又東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吳東山,西逕故裡南,北俗謂之契吳亭。其水又西流注於河。河水又南,樹頹水注之。水出東山,西南流,右閤中陵川水。水出中陵縣西南山下,北俗謂之大浴真山,水亦取名焉。東北流,逕中陵縣故城東北,俗謂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十三州誌》曰:善無縣南七十五裡,有中陵縣,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出東山,北俗謂之貸敢山,水又受名焉。其水西北流,注於中陵水。又西北流,逕善無縣故城西,王莽之陰館也。《十三州誌》曰:舊定襄郡治。《地理誌》,雁門郡治。其水又西北流,右會一水。水出東山下,北俗謂之吐文水,山又取名焉。北流逕鋤亭南,又西流,逕土壁亭南,西出峽,左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謂之沃水。又東逕沃陽縣故城南,北俗謂之可不泥城,王莽之敬陽也。又東北逕沃陽城東,又東合可不泥水,水出縣東南六十裡山下,西北流注沃水,合流而東,逕參合縣南,魏因參合陘以即名也。北俗謂之倉鶴陘。道出此中,亦謂之參合口。陘在縣之西北,即《燕書》所謂太子寶自河還師參合,全軍奔潰,便是處也。魏立縣以隸涼城郡也。西去沃陽縣故城二十裡。縣北十裡有都尉城。《地理誌》曰:沃陽縣,西部都尉治者也。北俗謂之阿養城。其水又東合一水,水出縣東南六十裡山下,北俗謂之災豆渾水,西北流注於沃水,又東北流,注鹽池。《地理誌》曰:鹽澤在東北者也。今鹽池西南去沃陽縣故城六十五裡。池水澂渟,淵而不流,東西三十裡,南北二十裡。池北七裡,即涼城郡治。池西有舊城,俗謂之涼城也,郡取名焉。《地理誌》曰:澤有長、丞。此城即長、丞所治也。城西三裡有小阜,阜下有泉,東南流注池,北俗謂之大穀北堆,水亦受目焉。中陵川水,自枝津西北流,右合一水於連嶺北,水出沃陽縣東北山下,北俗謂之烏伏真山,水曰誥升袁河。西南流,逕沃陽縣,左閤中陵川,亂流西南,與一水合,北俗謂之樹頹水。水出東山下,西南流,右合誥升袁水,亂流西南注,分為二水。左水枝分南出,北俗謂之太羅河。右水西逕故城南,北俗謂之昆新城,其水自城西南流,注於河。河水又南,太羅水注之。水源上承樹頹河,南流西轉,逕武縣故城南。《十三州誌》曰:武縣在善無城西南百五十裡,北俗謂之太羅城,水亦藉稱焉。其水西南流,一水注之。水導故城西北五十裡,南流逕城西,北俗名之曰故槃回城。又南流注太羅河,太羅河又西南流,注於河。河水又右,得湳水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