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故柏國也。《春秋左傳》所謂江、黃、道、柏,方睦於齊也。漢曰西平。
又東過西平縣北。
淯水又東南,逕士林東,戍名也,戍有邸閣。水左有豫章大陂,下灌良疇三千許頃也。
郾縣故城去此遠矣,不得過。
又右得潼水,水出江夏郡之曲陵縣西北潼山,東南流逕其縣南,縣治石潼故城,城圓而不方。東入安陸,注於溳水。
瀙水又東得奧水口,水西出奧山,東入於瀙水也。
青陵陂水自陂東注之。東回又謂之小氵隱水,而南流注於大氵隱水。大氵隱水取稱,蓋藉氵隱沿注,而總受其目矣。又東逕西華縣故城南,又東逕汝陽縣故城北,東注於潁。
隋水出隋郡永陽縣東石龍山,西北流,南迴,逕永陽縣西,曆橫尾山,即禹貢之陪尾山也。隋水又西南,入於溳。溳水又南,至安陸縣故城西,故鄖城也。
淯水又南逕鄧塞東,又逕鄾城東,古鄾子國也。蓋鄧之南鄙也。昔巴子請楚與鄧為好,鄾人奪其幣,便是邑也。司馬彪覺得鄧之鄾聚矣。
溳水又逕新城南,永和五年,晉大司馬桓溫築。溳水又會溫水。溫水出竟陵之新陽縣東澤中。口徑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淨敬愛,靖以察之,則淵泉如鏡,聞人聲,則揚湯昂揚,無所複見矣。其熱能夠燖雞,洪瀏百餘步,冷若寒泉。
又西南過鄧縣東。
彆汝又東,逕征羌城北。水南有汾陂,俗音糞。汾水自彆汝東注,而為此陂。水積征羌城北四五裡,方三十裡許。瀆左合小氵隱水,水上承狼陂南流,名曰鞏水。
屍子曰:楚狂接輿耕於方城,蓋於此也。盛弘之雲:葉東界有故城,始犨縣,東至瀙水,達比陽界,南北聯聯數百裡,號為方城,一謂之長城,雲酈縣有故城一麵,未詳裡數,號為長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間相去六百裡,北麵雖無基築,皆連山相接,而漢水流其南,故屈完答齊桓公雲楚國方城覺得城,漢水覺得池。
又南過江夏安陸縣西。
溳水又會於支水,水源亦出大洪山,而東流注於溳。溳水又逕隋縣南,隋城山北,而東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