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74章 沔水下(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淮水於壽陽縣西北,肥水從城北西入於淮,謂之肥口。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於城父縣,右出東南流逕城父縣故城南,王莽之思善也。縣故焦夷之地,《春秋左傳·昭公九年》,楚公子棄疾遷許於夷,實城父矣。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伍舉授許夷田。杜預曰:此時改城父為夷,故《傳》實之者也。

又東過鐘離縣北。

又東過壽春縣北,肥水從縣東北流注之。

漢高帝四年為淮北國,孝武元狩六年複為九江焉。文穎曰:《史記·貨殖傳》曰:淮以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是為三楚者也。淮水又北,左合椒水。水上承淮水,東北流逕虵城南,又曆其城東,亦謂之淨水,東北流注於淮水,謂之淨水口者也。

淮水自莫邪山,東北逕馬頭城北,魏馬頭郡治也,故當塗縣之故城也。《呂氏春秋》曰: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複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為嫁娶日也。禹聚在山西南,縣即其地也。《地理誌》曰:當塗,侯國也。魏不害以圉守尉,捕淮陽反者公孫勇等,漢以封之。王莽改名山聚也。

《世本》曰:鐘離,嬴姓也。應劭曰:縣故鐘離子國也,楚滅之覺得縣。

注之淮水又東,右合沘口。又東逕中陽亭北,為中陽渡,水流淺磧,能夠厲也。淮水又東流與潁口會。東南逕倉陵北,又東北流逕壽春縣故城西,縣即楚考烈王自陳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廬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

渙水又東南逕巳吾縣故城南,又東逕鄫城北。《春秋·襄公元年?經》書,晉韓厥帥師代鄭,魯仲孫蔑會齊、曹、邾、杞,次於鄫。杜預曰:陳留襄邑縣東南有鄫城。渙水又東南逕鄢城北,新城南,又東南,左合明溝,溝水自蓬。洪陂東南流,謂之明溝,下入渙水。又逕亳城北。《帝王世記》曰:穀熟為南亳,即湯都也。《十三州誌》曰:漢武帝分穀熟置。《春秋·莊公十二年》宋公子禦說奔亳者也。渙水東逕穀熟城南。漢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歆為侯國。又東逕楊亭北。《春秋左氏傳·襄公十二年》,楚子囊、秦庶長無地,伐宋師於楊梁,以報晉之取鄭也。京相璠曰:宋地矣。今睢陽東南三十裡,有故楊梁城,今曰陽亭也,俗名之曰緣城,非矣。西北去梁國八十裡。渙水又東逕沛郡之建平縣故城南,漢昭帝元鳳元年,封杜延年為侯國,王莽之田平也。又東逕酂縣故城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