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72章 沔水下(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湍水自白牛邑南,建武中,世祖封劉嵩為侯國。東南逕安眾縣故城南,縣本宛之西鄉,漢長沙定王子康侯丹之邑也。湍水東南流,涅水注之。水出涅陽縣西北岐棘山,東南逕涅陽縣故城西。漢武帝元封四年,封路最為侯國。王莽之所謂前亭也。應劭曰:在涅水之陽矣。縣南有二碑,碑字紊滅,不成複識,雲是《左伯豪碑》。涅水又東南逕安眾縣,堨而為陂,謂之安眾港。魏太祖破張繡因而處,與荀彧《書》曰:繡遏吾歸師,迫我死地。蓋於二水之間,覺得沿涉之艱阻也。涅水又東南流注於湍水。

《地理誌》毗陵縣,會稽之屬縣也。丹徒縣北二百步有故城,本毗陵郡治也。

舊去江三裡,岸稍毀,遂至城下。城北有揚州刺史劉繇墓,淪於江。江即北江也,《經》書為北江則可,又言東至餘姚則非,考其逕流,知《經》之誤參。《地理誌》曰:江水自石城東出,逕吳國南,為南江。江水自石城東入為貴口,東逕石城縣北,晉太康元年隸宣城郡,東合大溪。溪水首受江北,逕其縣故城東,又北入南江,南江又東,與貴長池水合,水出縣南郾山,北流為貴長池。池水又北注於南江。南江又東,逕宣城之臨城縣南,又東合涇水。南江又東,與桐水合。又東逕安吳縣,號曰安吳溪。又東,旋溪水注之。水出陵陽山下,逕陵陽縣西,為旋溪水。昔銍縣人陵陽明子明釣得白龍處。後三年,龍迎子明上陵陽山,山去地千餘丈。後百餘年,呼山下人,令上山半,與語溪中。子安問子明釣車地點。

後二十年,子安死,葬山下,有黃鶴棲其塚樹,鳴常呼子安,故縣取名焉。晉鹹康四年,改曰廣陽縣。溪水又北,合東溪水,水出南裡山,北逕其縣東。桑欽曰:淮水出縣之東南,北入大江。其水又北曆蜀由山,又北,左合旋溪,北逕安吳縣東。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立。縣南有落星山,山有懸水,五十餘丈,下為深潭。潭水東北流,左入旋溪,而同注南江。南江之北,即宛陵縣界也。南江又東逕寧國縣南。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南江又東逕故鄣縣南,安吉縣北。光和之末,天下大亂,此鄉保險守節,漢朝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鄉覺得安吉縣。縣南有釣頭泉,懸湧一仞,乃流於川。川水下合南江。南江又東北為長瀆,曆湖口。南江東注於具區,謂之五湖口,五湖謂長塘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也。郭景純《江賦》曰:注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