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71章 沔水中(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夷水,蠻水也,桓溫父名夷,改曰蠻水。夷水導源中廬縣界康狼山,山與荊山相鄰。其水東南流,曆宜城西山,謂之夷溪。又東南逕羅川城,故羅國也。又謂之鄢水《春秋》所謂楚人伐羅,渡鄢者也。夷水又東南流,與零水合。零水即沶水也。上通梁州冇陽縣之默城山,司馬懿出沮之所由。其水東逕新城郡之沶鄉縣,縣分房陵立,謂之沶水。又東曆軨鄉,謂之軨水。晉武帝平吳,割臨沮之北鄉,中廬之南鄉,立上黃縣。治軨鄉。沶水又東曆宜城西山,謂之沶溪。東流合於夷水,謂之沶口也。與夷水亂流東出,謂之淇水,逕蠻城南,城在宜城南三十裡,《春秋》莫敖自羅敗退,及鄢,亂次以濟,淇水,是也。

頡,鄀人也,以江夏都尉出為南陽太守,逕宜城中,見一家東向,頡住車視之,曰:此居處可作塚。後卒於南陽,喪還至昔住車處,車不肯進,故史為市此宅,葬之,孤墳尚整。城南有宋玉宅。玉,邑人,雋才辯給,善屬文而識音也。其水又逕金城前,縣南門有古碑,猶存。其水又東出城,東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散流,又入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諸田。餘水又下入木裡溝,木裡溝是漢南郡太守王寵所鑿,故渠引鄢水也灌田七百頃。白起渠溉三千頃,膏良肥美,更加沃壤也。縣有太山,山下有廟。漢末多士,此中刺史二千石鄉長數十人,朱軒華蓋,同會於廟下。荊州刺史行部見之,雅歡其盛,號為冠蓋裡,而刻石銘之。此碑於永嘉中始為人所毀,其餘文另有可傳者。其辭曰:峨峨南嶽,烈烈離明,實敷俊乂,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漢之英,德為龍光,聲化鶴鳴。此山以建安三年崩,聲聞五六十裡,雉皆屋雊。縣人惡之,以問侍中龐季。季雲:山崩川竭,國土將亡之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荊州,沔南凋散。沔水又逕鄀縣故城南,古鄀子之國也,秦、楚之間,自商、密遷此,為楚附庸,楚滅之覺得邑。縣南臨沔津,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台。縣北有大城,楚昭王為吳所迫,自紀郢徙都之,即所謂鄢、鄀、盧、羅之地也,秦覺得縣。沔水又東,敖水注之。水出新市縣東北,又西南逕大陽山,西南流徑新市縣北,又西南而右合枝水,水出大洪山而西南流,逕襄陽鄀縣界西南,逕湫城東南,左注敖水。敖水又西南流注於沔,是曰敖口。沔水又南逕石城西,城因山為固,晉太傅羊祜鎮荊州,立。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治此。沔水又東南與臼水合,水出竟陵縣東北聊屈山,一名盧屈山,西流注於沔。魯定公四年,吳師入郢,昭王奔隨,濟於成臼。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