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桑故城在渦水北,沙水不得逕其北明矣,《經》言過北,誤也。
其一者,東南過陳縣北。
王夷甫死焉。餘謂後者以是智勝群情,辨者以是文身袪惑,夷甫雖體荷俊令,口擅雌黃,汙辱君親,開罪羯勒,史官方之華、王,諒為褒矣。沙水又東,積而為陂,謂之陽都陂。明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枝津,東出逕汝南郡之宜祿縣故城北,王莽之賞都亭也。明水又東北流注於陂,陂水東南流,謂之細水。又東逕新陽縣北,又東,高陂水東出焉。沙水又東,分為二水,即《春秋》所謂夷濮之水也。
又屈南至扶溝縣北。
沙水逕故城北,又東南逕白鹿城北而東注也。
又東逕向城北,城側向岡,《左傳·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師於曏者也。又東右<;辶也>;為染澤陂,而東注於蔡澤陂。長明溝水又東逕尉氏縣故城南。圈稱雲:尉氏,鄭國之東鄙。弊獄官名也。鄭大夫尉氏之邑。故欒盈曰:盈將歸死於尉氏也。溝瀆自是三分,北分為康溝,東逕平陸縣故城北。高後元年,封楚元王子禮為侯國。建武元年,以戶不滿三千,罷為尉氏縣之陵樹鄉,又有陵樹亭,漢建安中,封尚書荀攸為陵樹鄉侯。故《陳留民風傳》曰:陵樹鄉,故平陸縣也。北有大澤,名曰長樂廄。康溝水又東逕扶溝縣之白亭北,《陳留民風傳》曰:扶溝縣有帛鄉帛亭,名在七鄉十二亭中。康溝水又東逕少曲亭。《陳留民風傳》曰:尉氏縣有少曲亭,俗謂之為小城也。又東南逕扶溝縣故城東,而東南注沙水。沙水又南會南水,其水南流,又分為二水。一水南逕關亭東,又東南流與左水合。其水自枝瀆南逕召陵亭西,疑即扶溝之亭也。而東南合右水,世以是水與鄢陵陂水雙導,亦謂之雙溝。又東南入沙水。沙水南與蔡澤陂水合,水出鄢陵城西北。
《魏書》《國誌》曰:司馬宣王討太尉王淩,雄師掩至百尺堨,即此堨也。
《春秋·成公十六年》,晉、楚相遇於鄢陵,呂錡射中共王目,王召養由基,使射殺之。亦子反醉酒自斃處也。陂東西五裡,南北十裡。陂水東逕匡城北,城在新汲縣之東北,即扶溝之匡亭也,亭在匡城鄉。《春秋·文公元年》諸侯朝晉,衛成公不朝,使孔達侵鄭,伐綿訾及匡,即此邑也。今陳留、長垣縣南有匡城,即平邱之匡亭也。襄邑又有承匡城,然匡居陳、衛之間,亦常常有異邑矣。陂水又東南至扶溝城北,又東南入沙水。沙水又南逕小扶城西,而東南流也。城即扶溝縣之平周亭,東漢和帝永元中,封陳敬王子恭為侯國。沙水又東南逕大扶城西,城即扶樂故城也。城北二裡有《袁梁碑》,雲:梁,陳國扶樂人。後漢世祖建武十七年,更封劉隆為扶樂侯,即此城也。渦水因而分焉,不得在扶溝北便分為二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