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54章 潁水 洧水 氵異水 潧水 渠(沙水)(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洧水又南逕長平縣故城西,王莽之長正也。

洧水自鄢陵東逕桐邱南,俗謂之天井陵,又曰岡,非也。

洧水又南分為二水,枝水東出,謂之五梁溝。逕習陽城北,又東逕赭邱南,邱上有故城。《郡國誌》曰:長平故屬汝南縣,有赭邱城,即此城也。又東逕長平城南,東注澇陂。洧水南出,謂之溪籠水,故水會有籠口之名矣。

其水西南流注於黃水,黃即《春秋》之所謂黃崖也。故杜預雲:苑陵縣西有黃水者也。又東南流,水側有二台,謂之積粟台,台東即二水之會也。捕章山川注之,水出東捕章山,西流注於黃水。黃水又南至鄭城北,東轉於城東北,與黃溝合。

渠水出滎陽北河,東南過中牟縣之北。

大騩即具茨山也。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堤之上,受《神芝圖》於黃蓋孺子,便是山也。潩水出其阿流而為陂,俗謂之玉女池。東逕陘山北,《史記》魏襄王六年,敗楚於陘山者也。山上有鄭祭仲塚。塚西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墳東有廟,並東北向鄭城。杜元凱言不忘本。際廟舊有一枯柏樹,其塵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列秀青青,望之,其奇可嘉矣。潩水又東南逕長社縣故城西北,南濮、北濮二水出焉。劉澄之著《永初記》雲:《水經》,濮水源出大騩山,東北流注泗。衛靈聞音於水上。殊為乖矣。餘按《水經》為潩水,不為濮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