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48章 渭水下(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渭水又東,冷水入焉。水南出胏浮山,蓋麗山連麓而異名也。北會三川,統歸一壑,曆陰槃、新豐兩原之間,北流注於渭。渭水又東,首水南出倒虎山,西總五水,單流逕秦步高宮東,世名市邱城。曆新豐原東,而北逕步壽宮西,又北入渭。

《地理誌》曰:華陰縣有集靈宮,武帝起。故張昶《華獄碑》稱漢武慕其靈,築宮在厥後,而北流注於渭。渭水又東,餘水注之。水南出良餘山之陰,北流入於渭,俗謂之宣水也。渭水又東,合黃酸之水,世名之為千渠水。水南出升山,北流注於渭。渭水又東逕平舒城北。城側枕渭濱,半破淪水,南麵通衢。昔秦始皇之將亡也,江神素車白馬,道華山下,返璧於華陰平舒道,曰:為遺鎬池君。使者致之,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沈璧也。即江神返璧處也。渭水之陽,即懷德縣界也。

洛水入焉,闞駰覺得漆沮之水也。《曹瞞傳》曰:操與馬超隔渭水,每渡渭,輒為超騎所牴觸。地多沙,不成築城。婁子伯說:今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一宿而成。操乃多作縑囊以摙水,夜汲作城,比明,城立因而水之次也。渭水逕華陰縣故城北,《春秋》之陰晉也。秦惠文王五年,改曰寧秦。漢高帝八年,改名華陰。王莽之華壇也。縣有華山。《山海經》曰: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華狀,西南有小華山也。韓子曰:秦昭王令工施鉤梯,上華山,以鬆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棋,長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嘗與天神博因而。《神仙傳》曰:中山衛叔卿嘗乘雲車:駕白鹿,見漢武帝,帝將臣之,叔卿不言而去。

《三輔黃圖》有船庫官,後改成縣。王莽之船利者也。豐水。宋敏求《長安誌》長安縣下,引《水經注》曰:豐水出豐溪,西北流,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又北,交水自東入焉,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逕靈台西,又北至石堨,注於渭。萬年縣下雲,福水即交水也。《水經注》曰。

武帝悔,求得其子度世,令追其父。度世登華山,見父與數人博於石上,敕度世令還。山層雲秀,故能懷靈抱異耳。山上有二泉,東西分流,至若山雨滂湃,洪津泛灑,掛溜騰虛,直瀉山下。有漢文帝三廟,廟有石闕數碑。一碑是建安中立,漢鎮遠將軍段煨更修祠堂。碑文,漢給事黃門侍郎張昶造,昶自書之,魏文帝又刊其碑陰二十餘字,二書有重名於海內,又刊侍中、司錄校尉鐘繇,宏農太守毌丘儉姓名,廣六行,鬱然修平。是太康八年,宏農太守河東衛叔始為華陰令,河東裴仲恂,役其逸力,修立壇廟,夾道樹柏,迄於山陰,事見永興元韶華百石所造碑。渭水又東,沙渠水注之。水出南山,北流,西北入長城。城自華山,北達於河。《華獄銘》曰:秦、晉爭其祠,立城建其左者也。郭著《述征記》,指證魏之立長城,長城在後,不得在斯,斯為非矣。渠水又北注於渭。渭水又東,逕定城北。《西征記》曰:城因原立。《述征記》曰:定城去潼關三十裡,夾道各一城。渭水又東,泥泉水注之。水出南山靈穀,而北流注於渭水也。東入於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