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36章 漯餘水(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大遼水

又西北,石城川水注之,水出西南石城山,東流逕石城縣故城南。《地理誌》右北平有石城縣,北屈逕白鹿山西,即北狼山也。《魏書?國誌》曰;遼西單於蹋頓尤強,為袁氏所厚,故袁尚歸之,數入為害。公出盧龍,塹山堙穀五百餘裡。

《地理誌》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驪成縣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於此。今枕海有石如埇道,數十裡,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常常而見,立於巨海當中,潮流大至則隱,及潮波退,不動不冇,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狀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韋昭亦指此覺得碣石也。

文穎曰:碣石在遼西累縣。王莽之選武也。累縣並屬臨渝,王莽更臨渝為憑德。

又玄菟高句麗縣有遼山,小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縣,入於大遼水也。

《地理誌》:房故遼東之屬縣也。遼水右會白狼水。水出右北平白狼縣,東南逕廣成縣,北流,西北屈,逕廣成縣故城南,王莽之平虜也,俗謂之廣都城。

《三齊略記》曰:始皇於海中作石橋,海神為之豎柱。始皇求與相見。神曰:我形醜,莫圖我形,當與帝相見。乃入海四十裡,見海神,擺佈莫脫手,工人潛以腳畫其狀。神怒曰:帝誤期,速去。始皇轉馬還,前腳猶立,後腳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滅頂於海,眾山之石皆傾瀉,今猶岌岌東趣,疑便是也。濡水於此南入海,而不逕海陽縣西也,蓋《經》誤證耳。又按《管子》齊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裡,闟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引而未發,謂擺佈曰:見前乎?

亂流南會新河,南注於海。《地理誌》曰:封大水於海陽縣南入海。新河又東出海陽縣,與緩虛水會。水出新安平縣東北,世謂之大籠川,東南流逕令支城西,西南流與新河合,南流注於海。《地理誌》曰:緩虛水與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東與素河會,謂之白水口。水出令支縣之藍山,南合新河;又東南入海。新河又東至九濄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東逕海陽縣故城南,漢高祖六年,封搖毋餘為侯國,《魏地盤記》曰:令支城南六十裡有海陽城者也。新河又東,與淨水會,水出海陽縣,東南流逕海陽城東,又南合新河,又南流一十許裡,西入九濄,注海。新河東絕淨水,又東,木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東,左迤為北陽孤澱,澱水右絕新河,南注海。新河又東會於濡。濡水又東南至累縣碣石山。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