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餘水出上穀居庸關東。
沽水又南,左會鮑邱水,世所謂東潞也。沽水又南逕潞縣。為潞河,《魏地盤記》曰:城西三十裡有潞河,是也。
沽河又東南逕泉州縣故城東,王莽之泉調也。沽水又東南合清河也,今無水。
鮑邱水自雍奴縣故城西北,舊分笥溝水東出。今笥溝水斷,眾川東注,混成一瀆,東逕其縣北。又東與泃河合,水出右北平無終縣西山、白楊穀。西北流逕平穀縣,屈西南流,獨樂水入焉。水出北抱犢固,南逕平穀縣故城東。後漢建武元年,光武遣十二將,追大槍、五幡,及平穀,大破之因而縣也。其水南流入於泃,泃水又左合盤山川,水出山上,其山峻險,人跡罕交。去山三十許裡,望山下水,可高二十餘裡,素湍皓然,頹波曆溪,沿流而下,自西北轉註於泃水。泃水又東南逕平穀縣故城東南,與洳河會。水出北山,山在傂奚縣故城東南。東南流逕博陸故城北,又屈逕其城東,世謂之平陸城,非也。漢武帝璽書封大司馬霍光為侯國。文穎曰:廣博陸平,取其嘉名而無其縣。食邑北海、河東。
又南至雍奴縣北,屈東入於海。
漯餘水故瀆東逕軍都縣故城南,又東,重源潛發,積而為潭,謂之漯餘潭。
沽水西南流,逕狐奴山西,又南逕狐奴縣故城西,漁陽太守張堪於縣開稻田,教民種殖,百姓得以殷富。兒歌歌曰:桑無附枝,麥秀兩岐。張君為政,樂不成支。視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陽重溝水注之,水出狐奴山,南轉逕狐奴城西,王莽之所謂舉符也。側城南注,右會沽水。沽水又南,漯餘水注之。
水出伏淩山,山高大,岩鄣寒深,陰崖積雪,凝水夏結,事同《離騷》峨峨之詠,故世人因以名山也。其水西南流注之,是水有桑穀之名,蓋沿出桑溪故也。又西南逕獷平城東南,而右注鮑邱水。鮑邱水又東南,逕漁陽縣故城東,漁陽郡治也。
沽河從塞外來。
薛瓚曰:按漁陽有博陸城,謂此也。今其居山之陽處平陸之上,匝帶川流,麵據四水,文氏所謂無縣目嘉雋譽也。洳水又東南流,逕平穀縣故城西,而東南流注於泃河。泃河又南逕紻城東,而南合五百溝水,水出七山北,東逕平穀縣之紻城南,東入於泃河。泃河又東南,逕臨泃城北,屈而曆其城東,側城南出。《竹書編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齊師及燕戰於泃水,齊師遁。便是水也。泃水又南,入鮑邱水。又東合泉州渠口故瀆,下承滹沱水於泉州縣,故以泉州為名。北逕泉州縣東,又北,逕雍奴縣東,西去雍奴故城一百二十裡。自滹沱北入,其下曆水澤一百八十裡,入鮑邱河,謂之泉州口。陳壽《魏誌》曰:曹太祖以蹋頓擾邊,將征之,從泃口鑿渠,逕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