滱水又東逕倒馬關。關山險隘,最為深峭,勢均墨客高岡之病良馬,傅險之行軒,故關受其名焉。關水出西南長溪下,東北曆關,注滱。滱水南山上,起禦坐於鬆園,建祗洹於東圃,東北二麵,岫鄣高深,霞峰隱日,水望澄明,淵無潛甲。行李所逕,鮮不盤桓忘返矣。
易水又東流,屈逕長城西,又東流,南逕武遂縣南,新城縣北。《史記》曰:趙將李牧伐燕,取武遂、方城是也。俗又謂是水為武遂津。津北對長城門,謂之汾門。《史記·趙世家》雲:孝成王十九年,趙與燕易土,以龍兌、汾門與燕,燕以葛城、武陽與趙,即此也。亦曰汾水門,又謂之梁門矣。易水東分為梁門陂。
滱水又屈而東,合兩嶺溪水,水出恒山北阜,東北流曆兩嶺間。北嶺雖層陵雲舉,猶不若南巒峭秀。自水南步遠峰,石磴逶迤,沿途九曲。曆睇諸山,鹹為劣矣。抑亦羊腸、邛來之類者也。齊、宋通和,路出其間。其水東北流,注於滱水。
滱水東逕嘉牙川,川有二水,南來注之。水出恒山北麓,稚川三合逕嘉牙亭東,而北流注於滱水,水之北。山行即廣昌縣界。
東南過廣昌縣南。
易水又東,逕易縣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闞駰稱:燕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與來賓知謀者祖道,皆素衣冠,送之於易水之上。荊軻起為壽,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懦夫一去兮不複還!高漸離擊築,宋快意和之。為壯聲,士發皆衝冠。為哀聲,士皆流涕。疑於此也。餘按遺傳舊跡,多在武陽,似不餞此也。漢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仆<黑旦>為侯國也。
又東過泉州縣南,東入於海。
又東過安次縣南。
即嘔夷之水也,出縣西北高氏山。《山海經》曰:高氏之山,滱水出焉,東流注於河者也。其水東南流,山上有石銘,題言冀州北界,故世謂之石銘陘也。
易水又東,泥水注之。水上承二陂於容城縣東南,謂之大泥澱、小泥澱,其水南流注易水,謂之泥洞口。水側有渾泥城,易水逕其南,東合滱水。故桑欽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東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稱矣。易水又東,逕易京南。漢末,公孫瓚害劉虞於薊下。時兒歌雲:燕南垂,趙北際,唯有此中可避世。瓚以易地當之,故自薊徙臨易水,謂之易都城,在易城西四五裡。趙建武四年,石虎有遼西南達易京,以京鄣至固,令二萬人廢壞之。今者城壁夷平,其樓基尚存,猶高一匹餘。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樓,即瓚所堡也。故瓚所與子書雲:袁氏之攻,狀若鬼神,衝梯舞於樓上,鼓角鳴於地中。即此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