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27章 濁漳水(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清漳水

衡漳又東北,左會滹池故瀆,謂之合口。衡漳又東北,分為二川,當其水泆處,名之曰李聰渙。

衡水東逕阜城縣故城北,勝利縣故城南,河間郡治,《地理誌》曰,故趙也。

衡漳又東,分為二水,左出為向氏口,瀆水自此決出也。

按《地理誌》,魏郡之屬縣也。漳水於此有涉河之稱,蓋名因地變也。

又東北至勝利陵縣,彆出北。

清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抵穀,南過縣西,又從縣南屈。

故世覺得章武故城,非也。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右出為澱,一水北注呼池,謂之濊口。清漳亂流,而東注於海。

漢光武自呼沱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之。遇白衣老父曰:信都為長安守,去此八十裡。世祖赴之,任光開門納焉。漢氏複興,始基之矣。尋求老父不得,議者覺得神。

清、漳逕章武縣故城西,故濊邑也。枝瀆出焉,謂之濊水。東北逕參戶亭,分為二瀆。應劭曰:平舒縣西南五十裡有參戶亭,故縣也。世謂之平虜城,枝水又東注,謂之蔡伏溝。又東,積而為澱。一水逕亭北,又逕東平舒縣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加東,《地理誌》勃海之屬縣也。《魏地盤記》曰:章武郡治。

衡漳又東北,右會桑社溝,溝上承從陂,世稱盧達從薄,亦謂之摩訶河,東南通清河,西北達衡水。春秋雨泛,漳澤津渚,今觀津城北方二十裡,儘為澤藪,蓋水所鐘也。其瀆逕觀津縣故城北,樂毅自燕降趙,封之於此邑,號望諸君。王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東逕竇氏青山南,側堤東出。青山即漢文帝竇後父少翁塚也,少翁是縣人,遭秦之亂,漁釣隱身,墜淵而死。景帝立,後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墳於觀津城東南,故民號曰青山也。又東逕董仲舒廟南。仲舒,廣川人也。世猶謂之董府君祠,春秋禱祭不輟。舊溝又東,逕修市縣故城北。漢宣帝本始四年,封清河綱王子劉寅為侯國。王莽更之曰居寧也,俗謂之溫城,非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