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右合宿胥故瀆,瀆受河於頓邱縣遮害亭東,黎山西北。會淇水處,立石堰遏水,令更東北注。魏武開白溝,因宿胥故瀆而加其功也。故蘇氏曰: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即指是瀆也。
淇水又東北流,謂之白溝,逕雍榆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孫豹救晉,次於雍榆者也。淇水又北逕其城東,東北逕同山東,又東北逕帝嚳塚西,世謂之頓邱台,非也。《皇覽》曰:帝嚳塚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中者也。
白溝自縣北逕戲陽城東,世謂之羛陽聚。《春秋左傳·昭公九年》,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戲陽,是也。白溝又北,逕高城亭東,洹水從西南來注之。
白溝又東北,逕羅勒城東,又東北,漳水注之,謂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溝、淇河,鹹得通稱也。
《上黨記》曰:長平城在郡南山中。
淇水又東屈而西轉,逕頓丘北。故闞駰雲:頓丘在淇水南。《爾雅》曰:山一成謂之頓丘。《釋名》謂一頓而成丘,無高低小大之殺也。《詩》所謂送子涉淇,至於頓丘者也。魏徙九原、西河、土軍諸胡,置土軍於丘側,故其名亦曰土軍也。又屈逕頓丘縣故城西,《古文尚書》覺得觀地矣,蓋太康弟五君之號曰五觀者也。《竹書編年》晉定公三十一年,城頓丘。《皇覽》曰:頓丘者,城門名頓丘道。世謂之殷,皆非也,蓋因丘而為名,故曰頓丘矣。淇水東北,逕枉人山東,牽城西。《春秋·定公十四年》,公會齊侯於牽者也。杜預曰:黎陽東北有牽城,即此城矣。淇水又東北,逕石柱岡,東北注矣。
又東過武德縣南,又東南至滎陽縣北,東入於河。
又北逕問亭東,即魏縣界也。魏縣故城,應劭曰:魏武侯之彆都也。城內有武侯台,王莽之魏城亭也。左與新河合,洹水枝流也。白溝又東北,逕銅馬城西,蓋光武征銅馬所築也,故城得其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