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12章 河水五(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又東北過衛國縣南,又東北過濮縣北,瓠子河出焉。

西南側城有神馬寺,樹上修整,西去白馬津可二十許裡,東南距白馬縣故城可五十裡。疑即《開山圖》之所謂白馬山也。山上常有白馬群行,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注》雲:山在鄭北,故鄭也。所未詳。劉澄之雲:有白馬塞,孟達登之長歎,可謂於川土疏妄矣。亭上舊置涼城縣,治此。白馬瀆又東南,逕濮陽縣,散入濮水,地點決會,更相通注,以成來去也。河水自津東北,逕涼城縣,河北有般祠。《孟氏記》雲:祠在河中,積石為基,河水漲盛,恒與水齊。戴氏《西征記》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罷了,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記,將恐言之過也。河水又東北,逕伍子胥廟南,祠在北岸,頓邱郡界,臨側長河,廟前有碑,魏青龍三年立。河水又東北,為長命津。《述征記》曰:涼城到長命津六十裡。河之故瀆出焉。《漢書·溝洫誌》曰:河之為中國害尤甚,故導河自積石,曆龍門,釃二渠以引河。一則漯川,今所流也。一則北瀆,王莽時空,故世俗名是瀆為王莽河也。東北逕戚城西。《春秋·哀公二年》:晉趙鞅率師,納衛太子蒯瞆於戚,宵迷。陽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今頓邱衛國縣西戚亭是也。為衛之河上邑。漢高帝十二年,封將軍李必為侯國矣。故瀆又逕繁陽縣故城東,《史記》:趙將廉頗伐魏,取繁陽者也。北逕陰安縣故城西。漢武帝元朔五年,封衛不疑為侯國。故瀆又東北,逕樂昌縣故城東,《地理誌》,東郡之屬縣也。漢宣帝封王稚君為侯國。故瀆又東北,逕平邑郭西。《竹書編年》:晉列公四年,趙城平邑。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鄲,圍平邑。十年,齊田汾及邯鄲韓舉戰於平邑,邯鄲之師敗逋,獲韓舉,取平邑、新城。又東北逕元城縣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史記》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於此,故縣氏焉。郭東有五鹿墟,墟之擺佈多陷城。《公羊》曰:襲邑也。《說》曰:襲,陷矣。《郡國誌》曰:五鹿墟故沙鹿,有沙亭。周穆王喪盛姬,東征,舍於五鹿,其女叔<女坐>,屆此思哭,是曰女<女坐>之丘,為沙鹿之異名也。《春秋左傳·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晉史卜之,曰:陰為陽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後六百四十五年,宜有聖女興,其齊田乎?後王翁孺自濟南徙元城,樸重其地,日月當之。王氏為舜後,土也。漢,火也。王禁生政君,其母夢見月入懷。年十八,詔入太子宮,天生帝,為元後。漢祚道汙,四世稱製,故曰:火土相乘而為雄也。及崩,大夫揚雄作誄曰:太陰之精,沙鹿之靈,作合於漢,配元天生者也。獻帝建安中,袁紹與曹操相禦於官渡,紹逼大司農鄭玄,載病隨軍,屆此而卒,郡守已下,受業者,衰絰赴者,千餘入。玄注《五經》、《讖緯》、《侯》、《曆》、《天文經》,通於世。故範曄《讚》曰:孔書遂明,漢章中輟矣。縣北有沙邱堰,《尚書·禹貢》曰:北過降水。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潰。堰,障水也。至於大陸,北播為九河。《民風通》曰:河,播也。播為九河,自此始也。《禹貢》沇州,九河既道,謂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潔、句盤、鬲津也。同為逆河。鄭玄曰:下尾合曰逆河,言相迎受矣。蓋疏潤下之勢,所通河海。及齊桓霸世,塞廣田居,同為一河,故自堰以北,館陶、癭陶、貝邱、鬲、般、廣川、信都、東光、河間勝利以東,城地並存,川瀆多亡。漢世,河決金堤,南北離其害。議者常欲求九河故跡而穿之,未知其所。是以班固雲:自茲距漢,北亡八枝者也。河之故瀆,自沙邱堰南分,屯氏河出焉。河水故瀆東北,逕發乾縣故城西,又屈逕其北,王莽之所謂戢楯矣。漢武帝以大將軍衛青破右賢王功,封其子登為侯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