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11章 河水五(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又東北,過黎陽縣南。

俗謂之小平也。有高祖講武場。河北側岸有二城相對,置北中郎府,徙諸徒隸府戶並羽林、虎賁領隊防之。河水南對首陽山,《春秋》所謂首戴也。夷齊之歌,所矣曰登彼西山。上有夷齊之廟,前有二碑,並是後漢河南尹廣陵陳導、雒陽令徐循與處士平蘇騰、南陽何進等立,事見其碑。又有周公廟。魏氏起玄武觀於芒垂。張景陽《玄武觀賦》所謂高樓特起,竦跱岧嶢,直亭亭以伶仃,延千裡之清飆也。朝廷又置冰室於斯阜,室內有冰井。《春秋左傳》曰:日在北陸而藏冰。

五老乃翻為流星而升於昴,即於此也。又東,泲水注焉。

河水因而有棘津之名,亦謂之石濟津,故南津也。《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晉將伐曹,曹在衛東,假道於衛,衛人不準,還,自南河濟,即此也。晉伐陸渾亦於此渡。宋元嘉中,遣輔國將軍蕭斌率寧朔將軍王玄謨北入,宣威將軍垣護之以水軍守石濟,即此處也。河水又東,淇水入焉。又東,逕遮害亭南。《漢書·溝洫誌》曰:在淇水口東十八裡,有金堤,堤高一丈,自淇口東,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又有宿胥口,舊河水北入處也。河水又東,右逕滑台城北。城有三重,中小城謂之滑台城。舊傳滑台人自構築此城,因以名焉。城即故鄭廩延邑也。下有延津。《春秋傳》曰:孔悝為蒯瞆所逐,載伯姬於平陽,行於延津,是也。廩延南故城,即衛之平陽亭也。今時人謂此津為延壽津。宋元嘉中,右將軍到彥之,留建威將軍朱修之守此城。魏軍南伐,修之執節不下。其母悲憂,一旦乳汁驚出,母乃號踴,告家人曰:我大哥,非有乳時,今忽如此,吾兒必冇矣。修之絕援,果以其日陷冇。城故東郡治。《續漢書》曰:延熹九年,濟陰、東郡、濟北、平原,河水清。襄楷上疏曰:《春秋》註記,未有河清,現在有之。《易乾鑿度》曰:上天將降嘉應,河水先清。京房《易?傳》曰:河水清,天下平。明天垂異,地吐妖,民厲疾,三者並作而有河清。《春秋》麟不當見而見,孔子書覺得異。河者,諸侯之象,清者,陽明之徵,豈獨諸侯有窺京師計也?來歲,宮車宴駕,徵解瀆侯為漢嗣,是為靈帝。建寧四年仲春,河水又清也。

常以十仲春采冰於河津之隘,峽石之阿,北陰當中。即《邠詩》:二之日鑿冰沖沖矣。而內於井室,所謂納於淩陰者也。河南有鉤陳壘。世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所會處,《尚書》所謂不期同時也。紫微有鉤陳之宿,主鬥訟兵陣,故遁甲攻取之法,以所攻神與鉤陳並氣,下製所臨之辰,則秩禽敵,是以壘資其名矣。河水於斯,有盟津之目。《論衡》曰:武王伐紂,升舟,陽侯波起,疾風逆流,武王操黃鉞而麾之,風波畢除。中流,白魚入於舟,燌以告天,與八百諸侯,鹹同此盟,《尚書》所謂不謀同辭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尚書》所謂東至於孟津者也。又曰富平津,《晉陽秋》曰:杜預造河橋於富平津,所謂造舟為梁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