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11章 河水五(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又東過滎陽縣北,蒗蕩渠出焉。

洛水於鞏縣東逕洛汭,北對琅邪渚,入於河,謂之洛口矣。自縣西來,而北流注河,清濁異流,皦焉殊彆。應瑒《靈河賦》曰:資靈川之遐源,出崑崙之神邱,涉津洛之峻泉,播九道於中州者也。

又東過成皋縣北,濟水從北來注之。

景乃商度陣勢,鑿山開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裡一水門,更相回注,無複滲漏之患。來歲,渠成,帝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製。景由是顯名,王吳及諸處置者,皆增秩一等。順帝陽嘉中,又自汴口以東,緣河積石為堰,通渠,鹹曰金堤。靈帝建寧中,又增修石門,以遏渠口,水盛則通注,津耗則輟流。河水又東北,逕卷之扈亭北。《春秋左傳》曰:文公七年,晉趙盾與諸侯盟於扈。《竹書編年》:晉出公十二年,河絕於扈。即因而也。河水又東,逕八激堤北。漢安帝永初七年,令謁者太山於岑,於石門東,積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衝波,謂之八激堤。河水又東,逕卷縣北。晉楚之戰,晉軍爭濟,舟中之指可掬。楚莊祀河,勝利而還。便是處也。河水又東北,逕赤岸固北而東北注。

洛水從縣西,北流注之。

五老乃翻為流星而升於昴,即於此也。又東,泲水注焉。

河水又東,逕旋門阪北,今成皋西大阪者也。升陟此阪而東趣成皋也。曹大師《東征賦》曰:望河洛之交換,當作皋之旋門者也。河水又東,逕成皋大伾山下,《爾雅》曰:山一成謂之伾。許慎、呂忱等並覺得丘一成也。孔安國覺得再成曰伾,亦或覺得地名。非也。《尚書·禹貢》曰:過洛汭至大伾者也。

河水於此,有五社渡,為五社津。建武元年,朱鮪遣持節使者賈強、討難將軍蘇茂,將三萬人,從五社津渡,攻溫。馮異遣校尉與寇恂合擊之,大敗,追至河上,活捉萬餘人,投河而死者數千人。縣北有山,臨河,謂之崟{山原}邱,其下有穴,謂之鞏穴,言潛通淮浦,北達於河。直穴有渚,謂之鮪渚。成公子安《大河賦》曰:鱣、鯉、王鮪,暮春來遊。《周禮》:春薦鮪。然非時及佗處則無。故河自鮪穴已上,又兼鮪稱。《呂氏春秋》稱:武王伐紂至鮪水,紂使膠鬲候周師。便是處也。

河水右逕臨平亭北。《帝王世紀》曰:光武葬臨平亭南,西望平陰者也。河水又東逕洛陽縣北。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麵題雲:洛陽北界,津水二渚分屬之也。上舊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今不知地點。郭頒《世語》曰:晉文王之世,大魚見孟津,長數百步,高五丈,頭在南岸,尾在中渚河平侯祠。即斯祠也。河水又東,逕平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濟北貞王子劉遂為侯國,王莽之所謂治平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