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10章 河水四(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劉向敘《晏子春秋》,稱古冶子曰:吾嘗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從而殺之,視之乃黿也。不言江沅矣。又考《史遷記·齊世家》雲:景公十二年,公見晉平公,十八年,複見晉昭公。旌軒所指,路直斯津,從黿砥柱,事或在茲。又雲觀者覺得河伯,賢於江沅之證,河伯本非江神,又河可知也。河之右則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盤崤山,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謂之鴨橋也。曆澗東北流,與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北陵,文王所避風雨矣。言山徑委深,峰阜交蔭,故能夠避風雨也。秦將襲鄭,蹇叔致諫而公辭焉。蹇叔哭子曰:吾見其出,不見其入。晉人禦師必於崤矣,餘收爾骨焉。

《山海經》曰:孟門東南有平山,平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又是王屋之次,疑即平山也。其水南流,曆鼓鐘上峽,懸洪五丈,飛流注壑,夾岸深高,壁立直上,輕崖秀舉,百不足丈。峰次青鬆岩懸赬石,於中曆落有翠柏生焉。丹青綺分,望若圖繡矣。水廣一十許步,南流曆鼓鐘川,分為二澗。一澗西北出,一百六十許裡,山岫回岨,纔通馬步。今聞喜縣東北穀口,猶有乾河裡故溝存焉,今無複有水。一水曆冶官西,世人謂之鼓鐘城。城之擺佈,猶有遺銅及銅錢也。城西阜下有大泉,西流注澗,與教水合,伏入石下,南至下峽。《山海經》曰:鼓鐘之山,帝台之以是觴百神,便是山也。其水重源又發,南至西馬頭山,東截坡下,又伏流南十餘裡複出,又謂之伏流水,南入於河。《山海經》曰:教山,教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是水冬乾夏流,實惟乾河也。當代人猶謂之為乾澗矣。河水又與畛水合。水出新安縣青要山,今謂之疆山。其水北流,入於河。《山海經》曰:青要之山,畛水出焉,便是水也。河水又東,正回之水入焉。水出騩山,疆山東阜也。東流,俗謂之疆川水,與石瓜疇川合。水出西北石澗中,東南流,注於疆水。疆水又東逕疆治鐵官東,東北流注於河。河水又東,合庸庸之水。水出河南垣縣宜蘇山,俗謂之長泉水。《山海經》曰:水多黃貝,伊、洛門也。其水北流,分為二水,一水北入河,一水又東北流注於河。河水又東,逕平陰縣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