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上前深深打了一個扣問:“我找乾爺潘公,送些棗子給他。”
潘公聞言,笑著說道:“老夫本也是屠戶出身,隻因如本年齡已高,有力再籌劃此業。我這半子呢,又身負官府調派,得空顧及。那邊門另有一處鋪子,設施齊備,你若不介懷,本錢老夫能夠借與你,我們兩家合作,也可謀得一份生存。”
楊雄道:“兄弟多擔待一些,今晚到我值班,家裡事要你操心了。”
石秀心中暗自考慮,莫非是嫂嫂見我身著新衣,心中有所不滿,在背後說了我的好話,才用心將這店鋪封閉。常言道:“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既然心中已生疑慮,我豈能坐等他開口?讓哥哥難做,不如我主動辭去,省的費事。
石秀欣然承諾:“太公所托,我定當辦好,本日是我莽撞了,太公莫怪。”
次日,和尚公然挑著經擔而來,安插好壇場,擺放好佛像供器,木魚蒲團,香燭黃紙。石秀前後繁忙,接待安排,又讓廚房籌辦齋飯。
楊雄槍棒使得極好,是個技藝高強的豪傑,但是脾氣卻非常唯諾。這一日,他斬了犯人,得了一匹錦緞作為誇獎,正由卒役挑著往家走。
楊雄本是他鄉之人,前來投奔兄長,一時無處居住。後經人舉薦,他娶了此地原押司的遺孀潘巧雲為妻,入贅潘家,自此有了嶽丈的宅邸安身。
本來那人名叫楊雄,乃河南人士,因叔伯兄長調任薊州知府,故而前來薊州投奔。新任知府亦識得他,便委以兩院押獄節級之職,併兼任市曹行刑劊子。
楊雄好言相勸,卻無人理睬,他們竟脫手欲搶。楊雄再三遁藏,開口安慰,但他們仍然不依不饒,定要搶走那匹綢緞。此時,石秀正巧挑擔顛末,見狀心中忿忿不平,遂取下扁擔打了疇昔。
石秀趕緊說道:“哥哥言重了,這是你的家事,也是我的事,來到薊州這些日子,唯有兄長待我如親人,不但怕我吃不飽,天一涼就送冬衣。這是我應當做的。”
石秀一見桌上滿是素菜,心中更是明白了幾分。他將賬目恭恭敬敬地交給潘公,說道:“太公,請您收下這本賬目,我石秀如有半分私心,甘心蒙受天譴。”
石秀還了一禮,入內叫來潘公。兩人一同出來相見和尚。隻見那和尚喊道:“乾爺,何故比來不來敝寺上香了。”
楊雄去了。石秀安閒門前辦理。隻見一個年紀小的和尚揭起子入來,深深地與石秀打個問訊。石秀答禮道:“師父少坐。”隨行和尚背後一個挑兩個盒子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