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主,找到合適渡河的淺灘了。”聽了周正的稟報,李瑾清算心神,叮嚀道:“走吧,渡河。”
用時十餘日,李瑾一行在十一月初達到了白溝河邊。
“我傳聞遼國邇來國中朝政不穩,四方也多有動亂,兄弟你前去遼國謀生,千萬謹慎。哥哥就先以這一杯濁酒,預祝你馬到功成了!”畢竟人多嘴雜,武鬆不好說得太明白,隻能隱晦地向李瑾表示本身的體貼。
・・・・・・
彆過武鬆,於路再無他事,一起上曉行夜宿,饑餐渴飲,太高唐州、德州、滄州,未免多事,一起都是繞城而走,最多是在小鎮、闤闠采買事物。
“那他如果寧死不從呢?”
“我給他一個建功立業,立名域外的機遇,他如果執意不要,我也認了,隻好隨他去便是。”雖是對扈三娘這般說,李瑾倒是不信關勝到了北地還是執意不降。
“不會的。”李瑾的自傲不但來自關勝本來降了宋江的行動,更來源於與他親身打仗後對他鬱鬱不得誌的心機的體味,“他已在蒲東巡檢任上蹉跎日久,其祖多麼榮光?活在這類高傲之下,本身的本領又不在彆人之下,他毫不會答應本身就這麼籍籍知名地過完後半生。”
一旁並騎的扈三娘見沈睿略有些悶悶不樂,成心將話題岔開,便說道:“這位武二哥究竟是甚麼人?你們還冇對我說過呢。”
“關勝此人不但形似其祖,脾氣也有幾分近似,又豈能為我三言兩語所動?莫如讓他親眼看看,我和盜窟的弟兄們做獲得底是個甚麼奇蹟來得更有壓服力。”
聽武鬆說完,幾人一同舉杯。飲下了杯中濁酒,李瑾說道:“多謝二哥體貼,兄弟我銘記在心。”
扈三娘在頓時四下看了看,迷惑道:“提及來,畢竟是兩國邊疆,如何這邊不見半點防備?”
“二哥,你我兄弟之間,不必在乎這些虛禮。”
武鬆點了點頭,隨即笑著對沈睿說道:“沈兄弟,我新教你的那幾招可不要忘了,常日裡勤加習練,下次見麵,我但是還要考教的。”
“固然沿河設有很多軍堡、城寨,但兩國承平已過百年,加上軍政廢弛,除非特地到軍寨當中,四下野地很難見到巡弋防備的官軍的。我們特地選的偏僻無人之路而行,天然就更見不到了。”李瑾對她稍作了一番解釋。兩國固然承平百年,但是邊疆之地,武備廢弛到這類境地,確切難以叫人不暗自感喟。
本來就是淺灘,現在又是夏季,河水最深處還不到戰馬的肚子,固然有很多的大車,但是高低人等同心合力,還是很快就度過了冰冷的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