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子冇有給袁氏持續挑刺的機遇。
顏氏那裡不曉得顧氏心機,隻苦笑著拉著顧氏的手道:“你莫要擔憂,我不過是循例問問罷了。就是我這做孃的要給安兒納妾,他隻怕也是不肯的。我又何故來做這小人,倒叫你白白悲傷一回。”
“你是說,她就養在梧桐院?”
看著媳婦空空的小腹:“你這肚子,還是冇有動靜嗎?”
顏氏有些怒,兒子老是很怕媳婦,一點他爹的氣勢也冇有遺傳到,她擺擺手:“去吧,你媳婦那邊,我自會去說。”
“母親還記得孩兒曾經納過一個姨娘,厥後她在出產之日難產,那孩子一出世就被送去了外埠養著?”
一彆多年,家裡的景象杜成安已經有些恍惚,唯獨朱漆的大門上兩個大字滾燙般灼燒著他的心窩:杜府。
“可為何不是姓杜,倒是姓沈?”顏氏咄咄逼人,她容不下一個跟她非親非故毫無血緣的孩子。
顏氏費經心機惟了想,腦筋裡也想不起兒子另有一個姓沈的小妾。歎口氣,她道:“既如此,你便先去刺探刺探,若真是我們杜家的孩子,還是接返來吧。”
顧氏躬身退出,內心無窮委曲。或許在外人看來,她嫁入杜家七年冇有子嗣,夫君還能一如既往地對待,隴南的官衙內也冇有侍妾,她顧青嵐是上輩子積善碰到這麼好的姻緣,這麼通情達理的婆婆,但是究竟背後誰又曉得呢?大嫂句句暗諷她不是不曉得,而她千裡迢迢返來看望婆婆,風塵仆仆的冇有一個好的歇息,婆婆見到她的話就隻是安撫幾句“委曲了”,就是讓她謙讓大嫂,她內心的苦誰又看獲得?
從杜成康手劄到隴南約莫幾日時候,再到杜成安伉儷趕返來,一個月也去了個大半,老夫人顏氏盼著季子與兒媳返來,隻一日日用藥拖著。
“安兒這話在理。如此,你兄弟二人安息幾日,便親身登門拜謝吧!如果她果然家道中落,送去些銀錢物件也就是了。如果她是因著大院被攆出來或是送到內裡養著的蜜斯,儘管抬出我們杜家,猜想她那本家也不會再難堪了她去。如許,我們也算是還了她這份恩典。”
杜成康也同意。
如許的餬口,顧氏隻能想。
顏氏忽覺本身說遠了,笑笑:“不急,不急,我們漸漸來啊。”看著兒媳蕉萃的神采,想起疇昔各種,道:“隻是你大嫂那邊……”
大老爺正在書房,曉得弟弟返來了,趕緊趕來。
杜成康諷刺道:“二弟,怎地幾年疇昔,你這愛管閒事的弊端還是不改?你該不會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