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公斤!
但題目又來了,這些食品都分了,那收成的粟呢?分不分?
其他部落的人最多再待十天就要往回趕了,並且承諾他們的“用度”,也要兌現。當時跟各個部落承諾的,每個月會遵循1斤鹽的用度作為勞動的分外賠償,這筆用度,也就是不到500斤鹽就能處理的;而當時冇籌算讓他們參與打獵,可出於食品的儲備考慮,張洪便跟帶隊的各族籌議,以打到獵物四分之一的用度,作為對他們著力的賠償。兩個多月以來,援助扶植的160名獵手,共收成獵物肉乾4500條,獸皮400多張,活捉的牲口120多頭,雞鴨冇算,那遵循這個比例,需求支出肉乾1125條、獸皮100張、牲口30隻。
按照如許的設法,以及逐步減少打獵的食品占比,部落來歲入成的粟米起碼要達到15萬斤即1500石,才氣讓200個族人以每天2斤的量耗損一年。
見慣了後代一畝地水稻或者小麥幾百公斤至上千公斤的產量,63公斤,這點畝產對他來講,毫無冷傲的感受。不說後代高產種類的小米,產量在800多公斤是如何的驚人,光是淺顯的300-400公斤,就充足讓張洪對熊部落的畝產63公斤免疫了。
至此,熊部落第一年大範圍的主糧蒔植,算是美滿完成了。
除此以外,另有放牧、養殖、蒔植,這些天以來,部落現在鹿群的數量在120隻,野豬280多頭,驢子200多頭,羊500多隻,雞有近2000隻,鴨子也有800多,這些牲口,也都是要吃東西的。接下來的一段時候,這些牲口,都要用收成的穀子來給他們做飼料。
將晾曬枯燥的粟收到糧倉裡以後,張洪又帶著人在地裡撿了一遍,將廣場上、圍牆邊晾曬的秸稈又用石滾滾過一遍,又收成了近500斤的粟,本著顆粒歸倉的原則,這些粟也將在晾曬後,送到穀倉裡儲存。
“是,族長,”熊奇挺起胸膛,昂聲應到,論捕獵程度,他在部落裡並不是頂尖的,論學習的聰明勁,他幾近是倒數,但論對張洪的崇拜,他自認第二,冇人敢認第一。
這麼多粟如何存放?
本來還能夠如許?在部落四周的空位上撒上草籽,等春季就能收成這麼多。
以是歸去前的這些天,這些部落的人熱忱格外高漲,勞動的主動性也很高,十來天的時候,硬是將南麵地步向西邊又擴大了800餘米長、寬約400米,新增地步500畝,隻要比及犁一遍,再撒上草木灰和肥料,來歲開春又是一片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