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西山數千人一起出動,天然瞞不過延津、襄平縣諸鄉各亭的耳目。鄧元、胡魁對此早有決定,待世人返回以後,便遣了縣卒各提了七八十顆賊首送往那二縣,並附上手劄一封,內書:“青龍山賊人四下劫奪,延津、襄平、已吾三縣官兵合力,奮勇殺賊,殲敵於襄平、已吾兩縣交界之處,現各他殺得賊人近百。另有已吾縣西位亭長明溯率鄰近鄉勇參與作戰,亦獲得賊人首級二十餘具。”一家功績四家分,明溯隻占了個小頭。那延津、襄平隻馬未出,便撈了一份天大的軍功,天然是欣喜萬分,也就瞞下了明溯帶人私出地界的事情。至於那青龍山的歸屬,本來延津官府就冇法掌控,此次獲得這份軍功,又靖了屬地之亂,也就不再與明溯計算,權作還在零散賊人手中罷了。
缺編嚴峻的長刀、劍盾、山地三曲的人手已經補齊,那老夫剩下的四個兒子,一個選進了長刀曲,另一個進了劍盾曲接了其長兄的位置,其他兩個,明溯好說歹說,老夫方纔同意臨時先留在了家中。
縣中俄然空下來兩個位置,郡中也冇有彆的選人,郡守張邈很風雅地將保舉權交給了新任的郡丞。成果不言而喻:本來的親信蔡曄連擢三級,當上了縣長,秩比三百石;鄧元隻升了一級,頂了縣尉的缺;胡魁是郡尉的人,新任郡丞固然郡裡排名在都尉前麵,卻高處不堪寒,不敢惡了地頭蛇,便薦了胡魁接了那賊曹的位置;秦壽填了嗇夫的缺,不過再也不會留在縣中幫手民政事件,而是放歸直陽鄉中任了實職,那大棘鄉的嗇夫則由楊簡歸去接了,也就是說蔡曄持續了七八年的“鄉官縣用”的汗青終究閉幕了,一下子騰出了兩個鄉裡主官的位置來,也算是一種變相的擴編形式。
遵循郡中的均衡成果,遊徼由延津縣卒中一名資深軍侯轉任,獄史則由此次剿賊中“功績明顯”的襄平縣白廟鄉三老前來接任,市令一職則被長史為他小妾的孃家兄弟要了疇昔。最讓人無法的是,居功甚偉的明溯此次倒是甚麼都冇撈獲得,倒不是新任郡丞冇幫他說話,實在,就在那郡中定議之時,不但是郡丞,便是那郡中都尉、長史皆是對其治政、緝賊的才氣讚美有加,何如太守張邈不知怎的,偏生對明溯冇甚麼好的印象,直接一句“此人一年紀級,分歧了端方”便堵住了世人進諫的口兒。
實在,明溯倒也不是完整冇有收成,此次討伐青龍山賊人,除了幾萬顆民氣,盤點賊臟時,明溯整整在那慈雲寺的地窖當中盤點出糧食七萬餘石,錢銀三十五萬餘兩,那築成了塊兒的黃金,撂成了堆兒的珠寶奇珍更是不計其數。這個期間,刀劍戟都是些平常兵器,略微好一點便是那上等桑木心兒打磨成的良弓,那賊人窩中單是長弓,明溯就抄出了四五百副,其他大黃弩、床弩等珍稀的兵器也收成了充足數十部,其他盔甲、皮甲粗粗一數竟也有上千具,看來之前與官兵的爭鬥中,這幫賊人除了屍身冇搬了上去,其他能搜刮的儘皆剝了個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