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底子就是個燙手山芋,碰不得也捧不得,前次囚禁半月就下了夏雪,這兒子太靈異了,放在身邊的確就是鬨心。
鄭玘非常奇特:“你這是抽甚麼風?”
因為當時在位的是睿宗啊,武後是太後臨朝,從先帝開端就定下的武後能夠參與政事的基調,就算大師內心都明白是如何回事,可那又如何樣?
能不抽風嗎?圍觀幼年版唐明皇啊!當然,這一輩子李隆基估計是彆想當天子了。
此次李顯是帶著好多武將組團一起走的冇錯,但是這車隊也太大了吧?總覺的有那裡不太對的模樣。
這封上書上去以後群臣都有點有力了,你這夢做的是不是也太多了點?夢完黃帝夢先帝,下一次你要夢誰了?
李旦聽了以後也說道:“那你現在不是恰好能夠翻盤?”
李顯帶走了以劉仁軌程務挺婁師德為首的將領,很多人本來都覺得李顯去長安是為了複辟,但是看到他帶的人以後不由得都有些感喟,固然這些武將都不錯,但是文臣有文臣的長處,李顯帶的人明顯支撐不起一個朝廷的運作,哪怕武力值比武皇這邊強,實際上後勤的運作倒是短板,李顯也是帶過兵打過仗的人,估計帶著這些人他也不敢等閒起兵。
最後還是讓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大總管,率兵討伐,徐敬業等人本來就是臨時起兵,手上兵馬並未幾,再加上他的領兵之術跟他的祖父比起來真是差的太遠了,失利也是在道理當中。
攝政王回長安也是馳名頭的,武皇給了他一個去長安監國的名頭,不然如何解釋讓攝政王耐久留在長安的?跟朝廷擺脫的攝政王還能是攝政王嗎?哪怕這是李顯主動上書要求的也冇用,那些人天然會腦補出各種李顯被壓迫被威脅的戲碼,武皇不怕那些人腦補,但是她初登大位百廢俱興,在其位謀其政,她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一點也不想將時候再華侈於那些詭計狡計之上。
“阿孃……一定情願回長安吧?”李旦非常清楚在洛陽武後有根底,而在長安她就不可了。
李旦本來也擔憂李顯到了長安以後恐怕想要措置政事也不輕易,到時候說不定還要武皇派人過來,這一次武皇如果讓人過來的話大抵就是要連長安一起滲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