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擺手道:“不必再來工匠,我與弟子自來砌築便是。”
這日淩晨,老子於庵中臥榻醒來,耳邊彷彿有天籟之音呼喚。而那天籟之音,便來自與庵後煉丹八卦爐中。如是,便喚醒徐甲,一同來到八卦爐旁。隻見,足足燃燒二十七年煉丹爐火,已經燃燒,爐中天籟之音還在模糊奏鳴。老子命徐甲揭去爐蓋,跟著萬道金光散出,十八粒靈藥煉成。老子自食一粒試嘗,便體內有一股氣流循環,聖體俄然輕飄起來,自如落地。再給徐甲一粒靈藥,徐甲頓時超凡脫俗,麵露紫氣,也可自如飄浮落地。
嶽麓山亭台簡介毓秀亭老子出關在嶽麓山講道,一日,在此處仰觀巍巍嶽麓山,俯視滾滾洮河水,對隨行的弟子情不自禁地讚歎說:“此地山靈水秀,真名勝也!”先人建毓秀亭記念老子,毓秀二字,含鐘靈毓秀之意。伏龍閣《史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以後,對弟子們獎飾老子說:“吾本日見老子,其猶龍耶!”意義是說:我明天見到了老子,感覺老子好象龍一樣。老子隱居臨洮時,常和弟子們在此處奕棋談說,修身養性。老子飛昇以後,先人建伏龍閣記念。”“伏龍”二字,典出《史記》,含有埋冇之龍的意義。暢懷亭老子隱居臨洮時,常帶領隨行的弟子以及前來問道的朋友,來到此處,一邊撫玩風景,一邊暢懷交換悟道修德的經曆和體味。厥後,便建暢懷亭以記念。懸亭老子當時登上此處時,曾對隨行的弟子們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厥後,此處便成為老子和弟子談道的地點之一。老子飛昇後,人們便建懸亭以記念。“懸亭”二字,即言此亭懸空建起,又含《品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之意。“鳳台”鳳台又稱超然台,相傳是老子講道並且飛昇處。“超然“之名,語出《品德經》第二十六章:“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據《狄道州誌》卷十一載:台下有岩溪流出,又有白玉泉從東而來,洄環擺佈,與溪水交彙,泠泠作響,且有花草樹木掩映,小鳥迴翔。夏秋之交,台上觀之,彷彿禦風而遊太虛。這類記錄與老子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惟非常符合。鳳台,光緒九年重修,至今仍然掩映在梧桐樹的濃蔭當中,其上雕刻“鳳台”二字,含“有鳳來儀”之意。
世人聽完今後,都說秦佚是老子真正的朋友,故推舉他為老子寫了悼文:“老聃大聖,替天行道,遊神大同,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