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明朝_228章 古人的智慧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二人約在一處清雅茶館內,蘇瑾因怕天熱,早他一步達到。

隻見那二人坐在靠窗外,相對品茶,你來我往說得甚是鼓起,約莫是因鎮靜的原因,故而聲音也格外大些。

“不當真這是姑蘇城內一家糕餅鋪子想出來的招。他家因買賣好,每日主顧在門前線隊還供不及,又有一些大戶富朱紫家常常到他們鋪中下大票據。這家糕餅鋪子,即不敢獲咎大主顧,又捨不得怠慢每日散買的客人,便想了這麼一個招,先收訂金,再寫憑據給人,叫人何時吃,何時再來提貨。”

聽話的那人還冇明白,蘇瑾已大抵明白了。心中驚奇又大讚,當代人的聰明當真不成小瞧,這……這不是宿世的購物券麼?

豐年時賣出一斤糧券,隻能獲得十文錢。那麼災年時,一斤糧則代價二十文。

趕緊道了謝。

吳掌櫃也忙行禮,“您如許客氣,倒叫我無所適從了。”

此中一人道,“傳聞姑蘇府現鼓起一樁賣‘券子’的謀生,這買賣真真可謂一本萬利。以我說,張兄你那米鋪子便可藉此體例,印些‘券子’賣,早早回收本錢,好再開一間鋪子。”

對商家而言這確切是個融資的好體例,無益有害。今後她若缺了銀子使生長,便也去賣毯子券?

………………………………

蘇瑾一邊聽一邊連連感慨,前人的聰明真是不容小覷。

此一斤與彼一斤不異?

“券子”是真事兒。此章是有效地,不是注水湊字數

蘇瑾立時怔住。葉媽媽也怔了。兩人對了幾個眼神以後。

吳掌櫃卻連連擺手,言語誠心,“表少奶奶這話,我可不敢應。去歲您派人送給我們主母的節禮,我家主母甚是歡樂,還特地叫了我去問話。並道,且不管旁人如何,今後叫小的們見您必以陸家五少奶奶待之。”

“這券子便是白票。我與你打個比方。你家是賣糧,你印些糧券子,如一斤地、二斤地、五斤地……市民們買了券子在家,何時吃,何時去那你提貨,豈不便利?你白白拿些紙,就先換了銀子來,這還不算一本萬利?”

是 由】.

丁氏給瞧的三處宅子皆好,有兩處離得近些,隻隔兩條街。都是三進三出的院落,並帶有小跨院兒。一處略大些,另一處略小。銀錢倒差未幾,兩下相差不過百十兩銀子。

那人又接著道,“那糕餅鋪子的掌櫃這麼細細一問,才本來有很多客人來糕餅並不是家吃地,而是送人。你想,那糕餅送到誰家,也不必然會全吃,說不得也會再拿它做禮再轉送出去。而買了餅券送人也是一樣地。張家送到李家,李家不肯自家吃用,就送到王家。王家再送鄭家……這麼轉了一大圈子,這餅券還是餅券,糕餅卻還在糕餅鋪子裡。但那賣餅券的銀子,早已到了商家的腰包。說不得已生出幾分利錢來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