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孔殷,李斯不敢遲誤,隨回身欲走,卻被甘羅叫住。
未幾,李斯揮毫已畢,將所寫帛書拿起來細細打量,麵帶淺笑,甚為對勁。
倉促數十字,甘羅一掃而畢:“看來大王對鄭國一事還心存餘悸。”
如此千載之文,甘羅何敢貪功:“那裡那裡,李大人學富五車,本可不必借我之力,我隻是略微提示了一下罷了。”
想到這裡,甘羅心中暗罵:“大王真是昏了頭了!”
所謂伴君如伴虎,甘羅當然明白這個事理,如若冒然攜李斯前去覲見,能夠會適得其反,讓嬴政逐客之心更甚。
商鞅微微點頭:“有些事理。”
李斯筆走龍蛇,先談汗青,未幾,已列出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召士納賢之例,誇大客卿的首要性。
畢竟甘羅為官經曆不如李斯,李斯抬手捋了捋鬍子,笑到:“多謝甘大人提點,隻是這類事情急不得,我倆白手而去,甚是不當。勸諫之事,當上書公文為好。”
說到這裡,李斯兀自搖了點頭,唉聲感喟。
“勸諫之事,必先曉之以理。當年孝公繼位,以穆公之霸業為己任,求才若渴,頒求賢令以尋富國強兵之道。商君不受魏惠王器用,轉而奔秦,施以變法,使我大秦傲立稱雄。”
李斯也是飽學之士,這些事情他豈會不知。
兩人隨一齊出門,乘於車輦之上,一起駛向王宮。
李斯隨再次下筆:是以太山不讓泥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再次用以物喻人之法曉以利弊。
“你說的這些我都曉得,隻是如此直截了當的跟大王說,我怕會招來大王惡感。”
“隻是我畢竟不是秦國之人。”李斯眼裡暴露哀怨的目光。
“看來大王是不籌辦留你了。”甘羅說到。
兩人皆一臉嚴厲,愁眉不解,細細思忖一番過後,甘羅先開了口。
李斯畢竟較甘羅老成一些,如若諍言相諫,一旦半途惹怒嬴政,便是前功儘棄,反受其害。
李斯幽幽道:“大王今晨派內侍將手劄交給我,就是想給我留點麵子,讓我自行請辭回籍,免獲得時候受擯除之辱。”
李斯叮嚀下人取來筆墨,於桌上鋪好筆墨以後,便開端奮筆疾書。
自古君王求才、惜才、重才,才得以治國平天下,現在秦王聽信宗室之臣讒言,要擯除秦國境內的統統他國客卿,不曉得要流失多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