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莫測的懸案故事_為“兒皇帝”石敬瑭翻案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其六,有人以為幽雲諸州群眾被劃歸契丹後,飽受壓迫培植,嚐盡了人間萬苦。莫非餬口在漢族軍閥的統治下,就能過上幸運餬口嗎?究竟一定如此。據史料載,有個節度使造了一種刑具想嚐嚐其結果如何,就獎懲了一名無辜百姓,並對他說今後犯法能夠抵消。厥後這小我因罪受刑,要求抵免,節度使說:“無罪尚打,何況有罪!”,還是施刑不誤。另有一個節度使兵力不敷,在全州征兵,凡是15歲以上的應征者臉上皆刺“定霸”兩字,士人則在胳膊上刺“一苦衷主”四字,其霸道殘暴行動令人髮指。相反,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實施一朝兩製,並不強求幽雲地區的百姓從命契丹族風俗。是以,餬口在契丹人統治下的幽雲百姓,其運氣說不定比中原百姓還要好些。

體味了石敬瑭的這些環境,再來看他當“兒天子”一事,就比較客觀公道了。

其五,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是人們貶斥他賣國媚主的首要證據。在此需求申明的是,自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幽雲地區就從未被中原天子節製過,統治它的是代代秉承的藩鎮節度使。他們名義上屬中心當局統領,實在是各自為政,不聽批示。後唐期間,統治幽雲諸州的是趙德鈞、趙延壽父子。據《舊五代史・趙德鈞傳》載,石敬瑭在晉陽起兵時,後唐末帝詔令趙德鈞父子救駕,二人帶兵緩緩來遲,但不出兵迎戰,持張望態度。趙德鈞更是心胸叵測,“乃遣使於契丹,厚齎金幣。求立覺得帝,仍許晉祖(石敬瑭)長鎮太原,契丹主不之許”。可見,石敬瑭借兵之時,幽雲十六州並非在其節製之下,也就無所謂割讓。石敬瑭將想要稱帝的趙德鈞的領地“割”給契丹,是一樁無本萬利的好買賣,既打擊了政敵,又解了燃眉之急,可謂一箭雙鵰,坐享其成。厥後,契丹出兵占據了幽州,令趙延壽為節度使,纔算兼併了幽雲諸州。是以,割讓幽雲十六州不該歸咎於石敬瑭,隻是他默許了契丹兼併本屬於趙氏父子屬地的行動,才使其背上了割地求榮的罵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